盤點:京城商業“百慕大”
隨著近日美羅城購物中心的母公司華茂置業開始就轉讓事宜與有意向的企業進行接洽,這家大型商場等,都是在經歷波峰后滑落,經過多次調整仍難續往昔的輝煌;位于望京商圈的妙典時尚廣場則是坐擁優質地段,但目前仍在摸索前進的方向。
商業百慕大一:世都百貨
輝煌記憶 京城高端商業地標
屢屢轉型失敗的世都百貨,一次次在為其“商業百慕大”的稱謂“正名”。
從2009年宣布回歸北京商業后,世都百貨就和轉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一開始的名品折扣店再到最近的平價珠寶賣場,盡管名稱已經從世都百貨改成了“祥云世紀名品”和“王府國際珠寶城”,卻始終沒有改變商場動蕩不安的命運。
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成為北京高端商業地標的世都百貨,其沒落始于2006年。當時,世都百貨因與開發商、銀行等多方面的復雜糾紛,留下一紙布告即告閉店。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世都百貨在此后3年中曾接觸過多家有意向的接盤者,其設想的經營定位也在不斷變化,涉及百貨、小商品市場、折扣店等。最終,世都百貨在16歲“出道”的巨富浙商接盤后更名為“祥云世紀名品”,并以奧特萊斯業態亮相。不過,由于缺乏百貨運營經驗,“奧萊版”世都百貨并沒有堅持太長時間。
其實,在業內人士看來,造成世都百貨5年前一夜間倒塌的產權糾紛,仍是困擾商場正常運營的主因。只有將這一問題解決,世都百貨才有可能摘掉“商業百慕大”的帽子。
事實也的確如此。據記者了解,目前,世都百貨物業的地下一層和一層由王府國際珠寶城的投資方在2009年中旬整體租下。不過,二、三、四層的產權劃歸兩家大業主和其他上百家小業主。其中,二層大業主擁有近300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盡管王府國際珠寶城方面在不斷嘗試與二層大業主談判,但收效甚微。該業主一直未同意將該層經營權轉租給王府國際珠寶城,只是表示,依據商場實際的經營情況而定。
在一位知情人看來,世都百貨物業的總體量約為2.5萬平方米,與已經成為北京商業主流的購物中心相比處于劣勢。而且,世都百貨所在物業的興建時間超過10年,層高、裝修、柜臺等硬件環節與北京的主流百貨相比差距明顯。在經營受體量制約的前提下,商場的經營還因產權分散出現斷層,導致世都百貨的幾番商業摸索都無功而返。{page_break}
商業百慕大二:天橋百貨商場
輝煌記憶 京城十大百貨店
曾經一度經營輝煌,如今卻日薄西山的商場在北京并不鮮見。
位于京城南部,曾是北京十大百貨商場之一的天橋百貨商場,由于經營業績不佳,在兩年內進行了三次重大轉型。之后,終于在時尚百貨的“門前”停下了腳步。盡管目前距離京城主流商場仍有較大差距,但其卻已經走出了不斷改換經營定位的迷途。
天橋百貨商場走上轉型道路,始于兩年前。當時,由于經營業績始終不盡如人意,商場從經營小百貨、中老年服裝,開始向民俗、各地特產轉型。
打出“民俗牌”僅僅一年多,老字號天橋百貨商場又“撐不住”了,再次撿起了百貨定位,開始以時尚牌作為主打。
對于上一次轉型的失敗,天橋百貨商場總經理竇敬梅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整個旅游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而商場的民俗特色又是以旅游業作為基礎的。
據竇靜梅介紹,“變臉”后的天橋百貨商場以時尚、運動、休閑為特色,引入70個左右的知名品牌。其中,包括耐克、阿迪達斯、李寧、ONLY等時尚品牌。
記者走訪轉型后的天橋百貨商場時發現,運動區的阿迪達斯、李寧專柜和羽絨服大世界是商場人氣最高的區域。盡管商場單日的銷售業績約數十萬元,難以和目前的主流商場匹敵,但就目前的情況看,時尚百貨定位是這家多年來動蕩不安的商場的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
商業百慕大三:妙典時尚廣場
輝煌記憶 京城首家體驗式商場
“商業百慕大”不只是老商場的專利。2007年春天的開業造勢,一度使望京妙典時尚廣場成為京城商業的熱點。當時,號稱北京第一家“體驗式”商場的妙典時尚廣場亮相后,藝術前衛的洗手間、獨一無二的空中會館、層出不窮的新鮮營銷創意,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眼球。
不過,由于品牌、業態缺乏特色,妙典時尚廣場和望京商圈內的其他商場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泥沼中,由于資歷最淺最終停業。
之后,在商業模式新穎的純本百貨接盤后,妙典時尚廣場一度看到了進入北京主流商場的曙光。據悉,純本百貨憑借“0租金、0扣率、7天一結賬”的“007模式”曾在開業首日創下5萬客流、近600萬元銷售額這一優秀業績。但亮相不到半年,純本百貨的經營業績開始下滑。
記者不久前走訪看到,盡管當時正值一般商場的購物高峰時段,但純本百貨店內的客流稀少。商場外的免費停車場只停放了幾輛汽車,這與望京嘉茂購物中心等商場停車場“一位難求”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時,純本百貨在開業初期進行的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也大有偃旗息鼓之勢。
一度經營火爆的純本百貨,也沒能扭轉該商業地段的頹勢,導致有關“地處望京的妙典時尚廣場是繼王府井世都百貨之后,北京商業的又一個"百慕大"的傳言漸起。{page_break}
(相關報道:美羅城掛牌轉讓將觸動誰?
地處東四環的美羅城購物中心終于“扛不住”了。記者從可靠渠道獲悉,主要資產為美羅城購物中心的華茂置業100%的股權,已經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本月中旬期滿后,由于被眾多企業關注,這家大型商場很可能正在和意向企業進行實質性接觸。至此,美羅城在京城“書寫”的商業故事已經幾近完結,但其轉讓之后對北京商業而言仍將是余波未了。
美羅城幾經調整最終轉讓
上月中旬,位于東四環的美羅城購物中心母公司華茂置業正式登陸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全部股權。十多天前,此次掛牌出讓期滿。有消息稱,有外資和本土地產商對美羅城購物中心頗感興趣。在北京已經亮相4年多的美羅城購物中心,已經正式進入競價出讓環節。
其實,在華茂置業登陸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前,業界就已經多次傳出美羅城購物中心接洽下家的傳言。一位知情人士更是表示,兩個月前,已經有一家大型商業地產公司與美羅城購物中心達成共識,只是最終的付款方式沒有談妥,導致交易失敗。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美羅城這一品牌在北京商業領域即將畫上句號。
對于美羅城購物中心轉讓的原因,業界普遍認為,這家購物中心被最終轉讓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自身經營不善,導致缺乏有效客流。
同時,盡管美羅城購物中心引進了百盛、沃爾瑪等知名零售商作為主力店,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品牌的經營業績都不夠突出。
據悉,美羅城購物中心在4年的運營中,曾多次嘗試通過業態調整試圖扭轉現狀,不過大多收效甚微。2009年6月引入的“365外貿大集”,曾給一直缺乏客流的這家購物中心帶來了現金流,但其新加坡投資方認為該業態與購物中心的高端定位不符,被新加坡方面提前3個月叫停。
以股權對等的模式合作,也成為美羅城購物中心經營模式搖擺不定、導致人氣低迷的重要原因。
資料顯示,主要資產為美羅城購物中心的華茂置業,是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和新加坡美羅城北京公司各控股50%的合作企業。
做強家居還是家庭MALL?
目前,美羅城購物中心的主要商戶包括百盛、沃爾瑪和國美等大型零售商,以及不少小型店鋪。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美羅城購物中心最終花落誰家,主力店之外的商戶都將是首先被調整的對象,這意味著“新美羅城”將面臨重新定位。
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隨著2009年大型家具品牌紅星美凱龍的入駐,美羅城購物中心所在地的“家居商圈烙印”已經愈發明顯。在商業專家看來,新的開發商可借勢強化家居主題,將美羅城購物中心打造成北京新的家居商業地標。做強家居業態是美羅城購物中心未來一條可行,同時也比較容易操作的道路。
但這卻并非是“新美羅城”調整的最佳方案。美羅城購物中心周邊有不少高端社區,這些社區居民的購買力很強,卻缺乏適合的消費場所。但以目前美羅城購物中心的商戶配置,對于這些消費者的吸引力有限;如果“新美羅城”能將業態、品牌合理配置,定位家庭消費的購物中心將能給接盤者帶來更多收益。
引發商業格局地震?
盡管與美羅城購物中心簽有長約,但如果商場最終易主,沃爾瑪、百盛和國美等主力商戶和新東家都將面臨雙向選擇機會。在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看來,為了降低更換東家對商場經營的負面影響,小商戶的調整首當其沖。但如果接盤者的資金實力非常雄厚,不排除有大調整的可能。
昨日,百盛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未明確表示繼續或者結束合同,只是稱“將依據新物業方的情況而定”。
在商業專家看來,如果百盛最終離開美羅城購物中心,其在北京的門店數量將降低至兩家。由于購物中心剛剛開業的太陽宮店仍處于培育期中,百盛很可能面臨復興門店獨撐大局的局面,這對于旨在加快中國市場連鎖步伐的百盛而言,并不是個好消息。
同時,東四環地區由于聚集了眾多社區,已成為外資超市的重要據點。距美羅城沃爾瑪不遠就是家樂福雙井店和TESCO樂購大成店。 如果沃爾瑪最終與美羅城購物中心結束合作,將對周邊的商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記者走訪發現,可能是受到美羅城購物中心的拖累,沃爾瑪的客流不如附近的家樂福高。停車場內不少區域都處于大面積空置狀態。TESCO樂購目前的人氣也與家樂福有一定差距。
不過,沃爾瑪的相關負責人在昨日表示,即便有新企業接盤,估計也不會影響沃爾瑪之前和美羅城購物中心簽訂的合同。
品牌物業更受青睞?
美羅城購物中心僅經營4年就宣布易主,這對于普遍培育期較長的商業項目而言,并非正?,F象。盡管美羅城購物中心即將改換門庭,或許會迎來一位更加善于運營商業項目的接盤者。
有商業專家認為,外資零售企業在簽署合同時,會嚴謹地將未來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寫入合同中,以避免后顧之憂。但就算簽署的合同對于品牌的保護再縝密,大物業經營不善,乃至項目所有者頻繁更迭還是會對商戶的經營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該專家建議,商業企業在進行項目選址時,除將商圈、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作為重要的考察因素外,還應更加重視物業所有者的經營資質。這并不僅僅只是對物業方資金實力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對其是否有足夠多的商業運營經驗的考察。
目前,地產商缺乏商業運營經驗,導致商業項目運營不佳的實例并不鮮見。隨著一些缺乏商業運營經驗的地產商在運營中問題頻出,中糧、萬達集團等運營成熟的知名商業地產集團,很可能在未來更加受到零售商的青睞和追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