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的國際化應該是國際標準下的本土化
“會展業的國際化與產業保護”(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tectionism in Exhibition Industry)我理解是:會展業的國際化準確地來說應該是“國際標準下的本土化”。很多人最初簡單地認為只要把展會的名稱用英文來表示,和一個國外的展覽公司進行合作,請一些國際的展商,就可以完成國際化了。其實更重要的是,會展組織者應該從深層次的內容和內涵上面來挖掘國際化。國際化是一個工具,是一種標準,也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但是企業不能把國際化當成一個負擔和壓力。
事實上,很多國際知名的展覽公司,把國際知名的展覽品牌簡單地移植到中國市場上,最終效果并沒有預期的那么顯著;有的甚至可以說失敗了。為什么? 因為他們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忽視了“本土化Localization”的重要性。
展覽行業作為一個媒體工具和手段,要靠內容去吸引“讀者”。一個展會是否國際化,關鍵要看這個平臺是否可以真正地去滿足國內外展商、買家的需求,是否能真正地發揮其溝通平臺和橋梁的作用來推動和刺激國際貿易和交流。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國際化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組織能力,國際化是我們應該去遵循的一個標準。
那么中國國內的會展企業如何去接近國際化的標準呢? 在這里我想和業界人士分享一下自己的體會。
首先,主辦機構國際化。國內展會最好能夠吸引國際品牌、國際展覽公司共同主辦,這樣,在管理上就能夠吸納國際企業的標準,具備符合國際標準的財務報表、展會數據、評估報告。要實現這種合作,最主要的就是在利益上能夠妥協,利潤分成上公平,這樣才能夠避免國內同類展會的惡性競爭。我認為通過和國際知名的展會品牌或者進行合作,共同辦展,以學習國際展會的先進管理流程和標準是國際化的捷徑。
展會的分類、參展展品的分類要和國際接軌,這樣才能便于國際企業、國際專業買家參展。不符合國際分類的習慣,往往使得國際企業無所適從。對展會主題不了解,當然就更加談不上參與了。國際化標準尤其體現在展會在展品設置、分類上面是否和產業國際標準接軌。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參考行業內的國際知名展會在展品上的分類方式,并結合本國產業的實際發展狀況設置展品分類。
再就是引進國際經營模式也尤為重要。展會要提升,就勢必要涉及國際參展商、國際專業買家。對他們提供專業的服務就必須要引進國際經營模式。
歸根結底,國際化是一種手段,而不應該成為企業的一種負擔,更不是負資產。
再來談談關于產業保護的話題。產業保護,尤其是展會主題保護,是在歐洲會展業發展初期,各個會展業城市之間就其不同的展會主題達成的“君子協定”,即每個城市辦各自不同的主題展會,但是各個城市之間不重復主題。這在實質上是一種產業保護主義的表現形式。但是隨著會展業的不斷開放和發展,事實上,這種主題保護已經漸漸無法真正做到。而我們現在要提倡的,應該是“公平競爭”,而不是“保護”。 展會本身是一個媒體工具和企業的市場推廣手段,而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有形的商品。
是不是說如果有一個同樣主題和內容的展會重復出現,就是對那個展會品牌的侵權呢?不是的。展會本身的價值是一種“無形資產”,一個展會的品牌只有在不斷地開發、完善、提升過程中所形成的“無形資產”才能被稱之為“核心競爭力”。如果一個已經成為品牌的展會,不進行持續的經營管理和開發,不緊隨產業發展趨勢并成為行業的風向標,最終也是會在競爭之中被打敗,并被新的品牌所取代。所以在當下,我們應該提倡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