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有陣痛,終究向光明”——溫州企業家的甜蜜與煩惱
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大本營”,位于東部沿海的溫州是觀察中國經濟變化的一個窗口。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路上,溫州的企業家們有哪些甜蜜與煩惱?
記者見到福達合金董事長王達武的時候是早上九點半,他剛完成每天例行的40分鐘走路、40分鐘游泳鍛煉,看起來氣色不錯。
“我們企業一直堅持‘一米寬,一百米深’,要在有限的領域里做到專精。”王達武說,企業生產的新材料開關觸頭品質已經接近甚至超越德國、日本同類產品,雖然今年上半年受原材料波動影響,利潤有所下滑,但企業仍處在健康發展狀態。
記者走訪發現,在溫州,像王達武一般自信的企業家還有不少。正是他們的企業,帶動溫州經濟走出低谷。
數據顯示,2017年,溫州市規上工業總產值5182.82億元,同比增長11.2%,創近5年新高;今年1至5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2.8%,當前溫州企業手持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和持平的占85%。
觀察這些企業可以發現,他們過去幾年大多持續投入轉型升級,研發、技改投入資金通常占到營收的5%左右。
“雖然本地人力成本急速上升,但我們不害怕東南亞等地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制鞋企業康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圣能說,這是因為過去幾年康奈集團一直在進行機器換人、私人定制升級。
目前,康奈已經在全國鋪設60多臺量腳儀,收集了200多萬人的腳型數據,一天有200多雙定制鞋出廠;在產能有所擴張的前提下,通過機器換人替換一線生產工人1000多人。
“現在大家都知道不升級就會被淘汰,做了升級就能活得比較好。”溫州市黎東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敏說,企業已完成改造升級,足以支撐企業下一個10年的發展。
在企業家們看來,轉型升級過程中,除了企業自強的內因,政府的扶持也不可或缺。
比如,溫州市成立信保基金幫助企業融資,促進政府為小額貸款做擔保,目前信保基金累計使用金額達78.45億元,有2萬多家企業受益;
正在推進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覆蓋80%以上的審批部門,通過優化流程,共減少申報材料223件、辦事環節240個,提速率達51.2%;
還有,“先照后證”“多證合一”改革,將更多涉企證照與營業執照整合,截至目前,溫州市共辦理“多證合一”接近15000件等。
不少企業家們在感受轉型升級帶來甜蜜的同時,融資、人才等問題仍是他們難以擺脫的煩惱。
“我有三家公司,除了福達合金已經上市,其他兩家是研發新材料的,這兩家企業的融資就比較困難,銀行就算給我們貸款,利率一般也要上浮40%。”王達武說。
普通勞動力、高端人才兩端缺口都在變大。“普通勞動力成本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在上升,我們廠一線工人平均年齡已經超過30歲。”溫州市珍瑾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愛微說,這對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壓力很大。
“吸引高端人才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有城市配套,上學、就醫等全方位的生活品質。”浙江伊利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賢理說,企業有北京信息中心、上海技術研發中心,研發主要還是布局在人才密集的一線城市。
過去幾年,溫州經濟陷入擔保圈、炒房等風波,企業主體也經歷了殘酷洗牌。但在溫州地區的企業負責人們看來,“發展總會有陣痛和艱難,但終究會走向光明”。
溫州經濟如是,中國經濟亦如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