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層抄后路 WeLink殺入在線辦公戰團
【科技“戰疫”:平臺經濟的力量之十五】
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短期改變了企業運行節奏,在線辦公成為眾多企業的選擇,這使得在線辦公需求大增,華為等一眾巨頭窺見其中機遇。華為旗下WeLink在疫情期間用戶數也出現暴增,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給WeLink定下了一個目標——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業務辦公平臺。在巨頭競爭的在線辦公市場,新入局的WeLink有何優勢?首先,WeLink在技術上有開放、智能和安全三大優勢,其次則是WeLink的想象空間還在于集合華為云計算、5G、AI的軟硬件一體化平臺優勢,以及集成后可能帶來的價格優勢。
華為云WeLink團隊也沒想到,產品對外發布還不到兩個月,WeLink在華為內部的戰略地位再次拔高。
近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內部座談上直言:“WeLink的戰略機會窗已經出現,我們要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并且,任正非還首次公開WeLink的大目標: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業務辦公平臺。
當下的背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令遠程辦公的需求急速增長。華為云有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疫情期間,華為云WeLink新增企業用戶數十萬,新增日活用戶數超100萬,業務流量增長50倍。
而遠程辦公、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卡頓、崩潰等問題,又帶動了行業對5G、云計算的技術渴求。面對未來“在線”化、云化的趨勢和機遇,華為、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都強化了入場云服務、底層技術的深度。
就在近日,阿里達摩院宣布成立XG實驗室,現階段主要聚焦5G技術和應用的協同研發,針對的是超高清視頻、在線辦公等場景;字節跳動旗下飛書將于近期推出獨立App飛書文檔;去年12月26日,華為云正式對外發布WeLink,12月25日,騰訊云發布了騰訊會議,企業辦公市場的競爭可見一斑。
在任正非看來,WeLink可以從企業辦公場景、2B業務做起,“因為互聯網已經經營了十多年,C端市場幾乎全覆蓋了,我們不要和BAT正面競爭。”
他表示,WeLink要抓住聯接(5G/云/AI/光)的新趨勢,形成更加有戰斗力的平臺,在這個有戰斗力的土地上,從底層抄互聯網的后路。
技術能力外溢
在外界的印象中,華為向來是硬件公司。事實上,華為在B端市場積累多年,WeLink也來自華為內部的數字化辦公轉型,在商業化之前華為內部已經使用了3年。
作為一家年營收超1000億美元的全球化企業,華為有19萬員工,業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辦公點多達1023個,業務橫跨運營商、政企和消費者三大領域。面對自身龐大的架構和繁雜的業務體系,華為自身迫切地尋求一款能夠支撐公司有效增長和全球化運作的智能工作平臺。
于是2016年WeLink立項,2017年WeLink 1.0在華為上線,提供會議、消息、郵件、待辦審批、知識共享各種功能。如今,華為基于自身實踐進一步對外輸出數字化辦公產品。所以,任正非也在座談中提到,這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要抓緊發展“柳”(WeLink)。
“類似華為這樣的大型企業內部,原本就已經有很壯大的應用,而這些公司有天然的沖動將應用商業化。”一位軟件行業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伴隨著管理和產品的成熟,以及IT技術基礎設施的積累,華為等巨頭向外輸出自己的產品,這是典型的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的溢出。”
而一場疫情加快了企業辦公市場的成熟,也成為了各類產品的能力練兵場。
華為云WeLink服務產品部總裁王俊向記者表示:“疫情到來,業務的使用需求也呈現了爆發性增長的勢頭,各個業務服務提供商都面臨了很大的壓力。WeLink整體面臨海量請求服務時的情況服務基本保持正常,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小模塊在浪涌式服務請求時的請求短暫限流的情況,經過緊急處理都快速恢復了正常。”
面對浪涌式的業務需求,王俊談道,核心的應對還是依賴云服務的彈性能力和基于云服務的線上流水線處理機制。這兩項能力可以幫助WeLink按需及時獲取資源、快速處理問題、版本快速上線、實現自動化的部署,華為云是WeLink快速發展的關鍵引擎。
差異化競爭
在企業辦公市場上,空間很大,美國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智能辦公市場規模會達到3000億元。同時,華為面對的勁敵也很多,包括微軟、阿里、騰訊等。
騰訊和阿里以即時通訊(IM)作為切口,除了IM的功能外,還囊括了大量的第三方服務,包括云服務、數據采集等。微軟、谷歌等也早已進入智能辦公市場,在協同工具、生產力工具上的軟件技術強大。
華為如何走出差異化道路?
王俊表示,一方面,WeLink來自華為內部成功實踐,華為更懂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WeLink在技術上有開放、智能和安全三大優勢。WeLink開放平臺能快速對接企業業務,如認證、郵箱、業務服務和知識,讓企業1天就能像華為一樣辦公;通過WeLink智能助手小微,用戶和WeLink服務之間只有“一句話的距離”;華為把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作為公司最高綱領。
任正非也談到了華為在安全和客戶上的優勢。他表示:“企業對安全性的要求要重過私人對安全性要求,企業要求高可靠。這個是我們的強項,是BAT的弱項。我們要堅持面向中大企業和政府組織,這就是和BAT不同的地方,我們要殺出一條不同的路來。”
眾所周知,華為服務B端客戶經驗豐富,疫情期間WeLink通過高清會議、高效溝通、在線辦公、健康打卡、安全接入企業現有業務系統及應用等功能,支撐了醫療、政府、能源、金融、高校、制造、交通等各類企業的遠程辦公與復工復產;使用WeLink的客戶包括北大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大一院、中大五院等近萬家醫療機構,全國數萬家各級衛健委、疾控中心、政府單位,各大金融機構、能源企業、高校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目前首先針對大型的B端客戶,未來要占領更多市場也要考慮進入更多中小B端企業。
在技術、客戶之外,WeLink的想象空間還在于集合華為云計算、5G、AI的軟硬件一體化平臺優勢,以及集成后可能帶來的價格優勢。
這里就有兩個層面的集成,一類是和華為終端進行聯接,比如任正非就提到學校場景,終端很快就會出白板,白板屏幕要能和WeLink聯接起來。
另一類是從云服務的模式(IaaS、PaaS、SaaS)來看,越往上層(SaaS)就是騰訊、阿里的應用天地,越往底層(IaaS)就是華為的基礎設施陣地,他們會有碰撞交集的就屬中間的PaaS層,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往PaaS層做部署,而且越來越重,因為SaaS層需要PaaS協助完成工作。WeLink其實可以看做是類似PaaS的平臺,與華為底層IaaS、底層通信技術的一體化結合顯然是有業務部署優勢的。
相似的一體化型選手就有微軟,前述軟件業人士也告訴記者:“現在PaaS層和SaaS層越來越復雜、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很典型的是微軟這家公司,有很優秀的應用,但是根本上是要依靠PaaS層強大。事實上微軟云Azure既有健壯的PaaS層,也有自家的IaaS層,給用戶提供一整套的水電設施,還給你定制化應用。”
可見,國內外的巨頭們都在云服務中上下侵蝕市場,其中的垂直細分市場龐大,有足夠的空間讓玩家競爭,國內的企業辦公服務等也才起步,接下來會有長足的蓬勃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