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流否極泰來 連馬云也沒料到!
近年來,京東總是在風口浪尖里起起伏伏。從公司扛把子的個人官司,到京東物流的常年虧損,曾經風光無限的京東經歷了一段備受質疑的艱難日子。直到今年8月份,京東發布2019年二季度財報,以遠超市場預期的表現強勢打臉,這才一改此前稍顯頹廢的風貌,劉強東也得以再次挺直腰桿。
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京東卻再次因為被競爭對手拼多多反超而陷入漩渦中心。在此之前,京東的活躍用戶數已經落后于拼多多,但由于拼多多在市值及體量各方面離京東尚有差距,所以京東仍然穩坐電商界第二把交椅位置。
但時間來到10月份之后,京東的地位遭到嚴峻挑戰。自黃崢宣布拼多多GMV超越京東以來,拼多多市值扶搖直上,一度站上500億美元高點,完成了對京東市值的超越。這使得原本“坐二望一”的京東被迫開啟了“第二保衛戰”。
日前,京東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與二季度財報類似的是,京東三季報一出,也消除了不少針對京東的質疑。
馬云也沒料到
當劉強東強勢加碼京東物流的時候,馬云在2015年曾很不看好的說道:“中國十年之后每天將有3億個包裹,你得聘請100萬人,那這100萬人就搞死你了!”
2018年,京東物流全年虧損23億,連續第12個年頭虧損,成為京東的“老大難”問題,馬云的預言似乎將成為現實。但這一切都在今年出現了轉機。
今年8月份,京東公布二季度財報,多年拖后腿的京東物流首次實現盈虧平衡。到三季度,京東物流甚至開始成為京東財報的“生力軍”。
數據顯示,京東物流三季度收入60.02億元,同比增長92%。這是京東所有營收業務中增速較多的一個項目。據相關媒體了解到,這與今年以來京東物流開始向外開放有關,外部訂單的持續增長為京東物流帶來了更高的利潤。數據顯示,三方物流收入占物流總收入的比重接近40%,未來這一數字還會更高。
很明顯,自二季度達成盈虧平衡之后,京東物流在三季度再升一個臺階,已經成為京東的新興增長點。更為難得的是,京東三季度的履約費用率同比減少0.9%,可見京東物流在營收增長的同時成本并沒有飆升,前期多年來的物流投資即將進入豐收期。
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今年雙十一高峰期郵政、快遞企業日投遞量超過3億件,14日投遞量達3.45億件,創行業日投遞量歷史新高。也就是說,只過了4年,中國快遞行業的業務量就達到了馬云對2025年的預期。
而超乎馬云意料的不僅僅是業務量的暴增速度,還有業內對快遞員的需求量。根據馬云預測,當國內快遞業務量達到3億件以上時,京東物流需要聘請100萬人。
但是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三季度京東員工人數超過20萬人,與100萬相差甚遠。馬云向來以超神的眼光聞名,沒想到這次卻看走了眼,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答案是“技術”。
技術是關鍵的變數
2015年,當馬云對京東作出上述語言的時候,京東的員工人數已經達到5萬人,是當時阿里巴巴的兩倍。如果以當時的物流技術來衡量,京東物流要滿足日均3億快遞量的國內市場,也許的確需要雇傭100萬快遞員。
但是近年來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整個物流產業帶來了技術革新,自動化、無人操作等智慧物流技術幾乎已經普及,物流對人力的依賴性已經得到了大幅降低。
而作為“技術狂”,京東物流對新技術的追求更是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今年雙11期間,京東物流25座“亞洲一號”智能倉庫投用,其智能倉庫依托各類智能化設備,分揀效率比傳統作業方式提升5倍。
正是基于這些技術,京東才得以在650個倉庫、倉儲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的龐大物流體系下運轉自如,并不斷加快京東物流配送速度及配送范圍。
在此情況下,京東自建物流的模式也開始在電商圈流行起來。就連馬云也早已改換態度,都開始著重布局物流系統,近年來,菜鳥網絡已經成為阿里電商王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馬云在近日于非洲參加會議被問到重返20歲會選擇哪個行業時,他回答稱仍然會選擇電商、支付、物流。盡管物流這一選擇看似被馬云排到了第三位,但是這已經足夠證明,馬云對物流產業的觀念已經出現了改變。
此外,蘇寧、唯品會等電商平臺也紛紛布局自建物流系統,連海外的電商巨頭亞馬遜也砸重金建設物流系統。這些電商產業的趨勢以及如今京東物流的否極泰來,都說明當初京東的選擇是明智的。
如今看來,技術變革成為了京東物流成長過程中的關鍵變數。也許正是基于對技術的認識,如今阿里和京東這兩家前期以銷售、營銷見長的企業近年都開始強調技術轉型。
電商巨頭的技術轉型
今年三季度,京東凈收入達到1348億元,同比增長28.7%;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0.6%;另外,京東在三季度的年活躍購買用戶數達到3.344億,環比增加1310萬人。這三大主要數據都十分可觀,可見京東已經擺脫之前用戶增長困難、京東物流虧損的兩大包袱,未來可期。
不過對于這一張成績單,劉強東卻并未有更多的稱贊,他著眼將來,表示未來五年,技術服務收入將成為京東主營業務收入的核心動力。劉強東認為,首先,未來不管是零售,還是物流等業務,都必須建立在技術之上,只有技術才能帶來持續不斷的競爭力;其次,技術服務收入能為股東帶來更好的利潤,創造更大的回報。
數據顯示,京東三季度的凈服務收入同比增長47%,占凈收入的比重穩步提升至11.9%。按照劉強東對未來的展望,未來這部分收入將成為核心。
很明顯,京東正期望自身從單純的電商平臺轉變為技術服務公司。而同樣的轉型也可以在阿里身上看到。
馬云“退隱”之時,也曾表示,當前的阿里已經轉型為技術型企業。而在今年雙11期間,新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的張勇也表示,相比于銷售數字,他更關心的是技術的峰值。而正如張勇所言,阿里在這屆雙11完美的展現了自身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方面的技術優勢。管中窺豹,馬云所說,阿里已經是技術型企業絕非空空而談。
目前,電商界頭部的兩家巨頭都開始向技術方向轉型,并且已經初具規模,這對其他競爭對手來說可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對于后起之秀的拼多多而言,在技術方面,它離京東和阿里可能尚有距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