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機構在華謀求獨資券商背后: 合資隱痛難除 本土挑戰猶存
醞釀全資控股的證券牌照,正在成為部分外資機構的訴求。
10月15日,市場消息指出花旗集團將在中國設立全資證券子公司,開展經紀商和期貨交易業務;而就在此前一日,法國第三大銀行法興銀行中國區全球市場負責人在一次金融論壇上表示,其已放棄在華設立合資券商的計劃,轉而組建一家全資子公司。
事實上,花旗、法興的“聞風而動”,均是對證監會釋放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信號的反映,日前證監會已明確2020年內取消證券、基金、期貨三類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此前合資券商在市場中的表現普遍不甚理想,且合資券商容易存在文化沖突等問題,不排除有更多外資機構更有意愿在境內設立全資控股券商。
花旗、法興“摩拳”
10月15日上午,花旗集團擬在華設立全資證券子公司的訊息在市場中發酵。隨后花旗集團在一份電郵聲明中回應表示,將持續關注和評估新的業務機會,以期更好地服務客戶的金融需求,但對于擬設立全資券商的計劃細節并未過多透露。
花旗并非是近來唯一有望在華設立全資券商的外資機構。更早之前,法興銀行中國區全球市場負責人公開表示,其已放棄在華設立合資券商的計劃,轉而組建一家全資子公司。“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們將在中國進行更多的投資。”
在此之前,外資機構入華開展證券業務的路徑主要以合資券商或合資控股券商為主,而此次花旗、法興等機構一反常態主張申請全資機構,主要與監管政策的悄然松動有關。
2019年10月11日,證監會表示,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證監會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法興銀行的公開表態也印證了這一邏輯。“現階段正在研究在中國設立證券公司的條件,這主要鑒于中國方面最新公布外資可以從2020年12月后開始全資控股在華證券公司。”
“如果能夠實現全資控股,更多外資機構可能會選擇這條路。”北京一家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
本土化挑戰仍存
繼去年證監會政策層面放行外資控股境內券商后,不少外資機構已在控股合資券商一事上持續發力。
目前,已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和野村證券三家外資控股券商獲得批復,另據證監會網站披露,星展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大和證券、海峽證券等與境外機構相關的券商設立或控制權更換審批事宜處在排隊進程之中。
在業內人士看來,謀求全資控股券商可能仍是不少外資機構的選擇。
“達到控股比例還是一種相對妥協、折中的方案,不少外資機構可能最終會進一步增加持股,達到全資控股的地步。”前述非銀分析師表示,“這主要與中外股東在文化、價值觀、經營理念上存在潛在沖突有關。”
事實上,業內此前的確鮮有業績較佳的合資券商,以2019年上半年為例,據中證協內部通報的131家券商業績排名顯示,摩根士丹利華鑫、瑞信方正、東亞前海、匯豐前海、中德證券等多家合資券商均在百名以外。
這一方面與合資券商大多為一些券商的保薦承銷子公司有關,例如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中德證券、東方花旗、高盛高華、瑞信方正證券等多屬此類,另一方面則源于中外股東間的難于磨合。
“股東之間在文化等方面的磨合難度,會影響合資機構的展業效率,許多事情在中方股東看來可以做的,但外方股東會有所顧慮。”一家與外資機構合資設立券商的母券商人士坦言。
此外,如果當前部分外資機構試圖從“控股一家合資券商”起步,未來在試圖全資控股時也有可能面對新的阻力。
“對于外資來說,一旦設立合資券商如果做得不好還比較容易,如果合資券商做得好,未來為了實現全資控股拿回剩余股份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和程序明顯是更高的,這個時點下,不排除有更多外資機構會選擇等待政策實施后再申報設立全資機構。” 上述分析師表示。
但與此同時,外資機構即便有條件在華擁有全資證券子公司,也可能面對不小的本土化考驗。
“外資機構需進一步了解國內資本市場,和國內的客戶、投資者、監管部門打交道,如果在合資券商中,可以通過中方股東的資源稟賦盡量做到本土化,但如果獨資設立子公司,那么這些種種都是需要外資機構獨立去面對的。”上述分析師表示。
“比如在日常的機構監管過程中,監管部門可能針對不同業務存在特定的窗口指導,這個在成熟市場國家是不多見的,外資機構失去了合資的保護屏障,能否適應這種監管文化,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上海一家券商投行人士指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