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機遇并存 創業板十年改革再出發
創業板迎來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時刻。十年時間,創業板公司家數從28家增加到775家,總市值達到5.68萬億元,集聚了一批具影響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公司,在支持雙創企業群體、優化創業創新生態、引領產業升級轉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如今,深交所一方面在承受著來著其他交易所制度競爭的壓力,但另一方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深入推進,以創業板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壓力和機遇并存之下,十周年之后,創業板的下一站將走向何方?
制度改革競爭開啟
這一輪資本市場改革重要的觸發因素之一無疑是2018年港交所推動的發行制度改革,在這一輪改革中港交所引入了同股不同權制度,支持未能盈利的生物科技類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以及將港交所作為第二上市地的制度等。
這背后是港交所敏銳捕捉到下一階段資本市場的定位的問題,以及這個階段交易所應該重點服務哪一類公司。
“顯然港交所的改革是其錯失阿里巴巴以及一些重要的新經濟公司后痛定思痛后做出的決定,這背后是一輪無論是境內市場還是美國市場新經濟企業的成長到了登陸資本市場的階段,交易所理順制度更好地擁抱和迎接這一類企業。”北京地區一家中型合資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港交所新的制度出臺后效果顯著也吸引了一批境內的優質公司奔赴港交所上市交易,也同時開啟了其這一輪和境內交易所的制度競賽,尤其是深交所倍感壓力。
就在2018年初,因為港交所的一系列改革,深交所高層也頻繁表態要推動創業板改革,其中便包括了考慮引入同股不同權,以及提高創業板的包容性等。
但長久以來創業板的改革推進都不及預期,尤其是增量改革的層面,但港交所開啟的制度競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境內資本市場的改革,就在2018年11月境內交易所的增量改革開啟,科創板橫空出世并將試點注冊制。
作為境內資本市場重要的另一極,深交所顯然也不能錯過增量制度改革的良機,而在創業板十周年之際,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推進提速,更重要的是相比港交所和上交所的改革,深交所此次推進的改革是增量和存量并行的,從改革力度來看,是幾家交易所之中涉及范圍更大的一家。
對此,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也認為深市的改革可能側重于兩個維度:一方面,完善創業板現有制度的改革。創業板的定位是為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和股權交易的平臺。從創業板2009年10月開市交易以來的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創業板的發展規模不斷增加,但也暴露出前期頂層設計方面存在結構性問題。此次提到的“加快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有望改善目前創業板存在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推進注冊制在創業板的推廣。“科創板注冊制的實行既是增量改革的試驗田,也是促進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推廣的突破口。目前在上交所實行的注冊制,從發行、交易、信息披露到監管等流程、制度和法律法規基本已經搭建成形,并且當前科創板運行較為穩定,具有復制推廣的基礎。將注冊制在創業板上推廣至少在技術和制度層面不存在明顯障礙,未來注冊制也可能繼續在滬深主板上面推廣。”李湛表示。
“相信在推進注冊制改革之時,科創板已經進行的多項實驗性政策紅利也將適用在創業板之上,例如同股不同權、允許紅籌架構、符合條件的未盈利企業上市,分拆上市等,甚至基于創業板存量改革的特殊背景,市場也可以期待深交所或還有專門匹配創業板的創新制度。”前述北京地區券商投行業務負責人表示。
可以預見,在深交所創業板改革如期推進的情況下,我國資本市場將形成上交所、深交所以及港交所三極聯動的局面,對境內的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和新經濟企業而言,資本市場的最好的時代已經來臨。
大灣區區位優勢
在交易所成長的過程中,制度是重要的競爭優勢,但也不能否認區位因素對交易所發展的支持,顯然深交所所處大灣區,其地緣優勢目前是其服務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和新經濟企業不可忽視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深入推進,以創業板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大灣區給了深交所服務科創企業極大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當前有超過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具備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條件。
根據深交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大灣區創業板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94%,戰略新興企業占比達76%,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如形成了以信維通信、高新興和碩貝德等公司為代表的5G產業鏈;形成了以深信服、歐比特和贏時勝等公司為代表的大數據、云計算和網絡安全產業鏈;形成了以邁瑞醫療、康泰生物和萬孚生物等公司為代表的醫療器械產業鏈。
另外,金融市場十分重視聚合效應,大灣區吸引大量創投、證券、銀行等金融機構匯聚,形成股權投資文化,推動產業與資本的深度融合,為創業板提供了重要支持。
“從創投機構來看,創業板在價格發現、資源配置、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市場化機制,為資本投資及退出提供了良好的循環平臺,截至目前廣東地區有私募投資機構6279家,管理資產規模達2.36萬億元。80家大灣區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投資41.64億元。”深交所相關人士透露。
而對于深市創業板的區位優勢,李湛也指出:“深圳資本市場與中國香港資本市場不僅在物理空間上較近,可以利用區位優勢吸引相關優秀人才、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而且在推動先行示范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深圳也可以利用政策優勢,通過與港澳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促進深圳資本市場在發行、交易、并購重組、再融資等一系列制度上與國際接軌,提升深圳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深交所顯然也想利用這次改革的契機進一步深耕大灣區,深交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創業板始終著力服務大灣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吸引大灣區‘兩高四新’優質企業上市。創業板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平臺,提供了更符合成長型、科技型企業發展的IPO政策支持,持續助力企業上市融資,并不斷拓寬資本形成渠道,引導資本為新產業、新業態注入新動能,加速科技成果向先進生產力轉化,實現了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已成為大灣區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上市融資首選地之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