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醫療健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發布:醫藥行業轉型陣痛下 企業社會責任尤為重大
2019年,中國大健康產業走到了十字路口:既是政策強烈影響產業的一年,也是行業轉型陣痛的一年。行業陣痛之下,更加考驗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而醫療企業因為其特殊性,責任尤為重大。
11月19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9中國大健康產業峰會‘涅槃回歸,價值再造’”上,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經理張志兵在致辭中指出,履行社會責任,是醫療健康企業必須堅守的底線。
在張志兵看來,大眾對于醫療健康產品的質量、企業的口碑,提出了更高要求,身處其中的企業也在思考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這些要素會逐步成為企業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顯著標志。
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在創造利益最大化的同時, 還要承擔其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但不限于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支持慈善、捐助社會公益等。
《2019醫療健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在峰會上發布,報告選取300家左右醫療健康類上市公司,量化了每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從數據看,社會責任對于中國醫藥上市公司來說依舊任重道遠。研究發現,有行政違法、違規現象的企業多達161家,占比超過一半,55.3%。環境保護指標能達到及格的有139家(47.7%),達到16分的83家(28.5%);滿分20分的僅有1家。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責任報告,拿到滿分20分的也分別僅有1家。員工薪酬方面,8分及以上的僅有3家。
由此可見,2019年中國大健康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企業存在違法違規現象,平均分不及格,另外,各個區域之間也有較大差距。
在接受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方面,195家生物制藥企業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超過110家,占統計數據的56%;醫療器械耗材企業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有28家,占統計數據的51%。醫療服務企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20家,占統計數據的53%。
另外,在195家制藥企業中,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超過110家,占統計數據的56%,集藥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集團化企業大參林在報告期內獲得的行政處罰共有215條,其次,同仁堂獲得行政處罰182條,廣生堂獲得行政處罰110條、嚴重違法3條。
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有28家,占統計數據的51%。其中,九州通接受的行政處罰或嚴重違法違規次數最多,共計行政處罰241條、嚴重違法5條;鷺燕醫藥行政處罰64條;瑞康醫藥行政處罰51條、嚴重違法1條。接受過行政處罰或嚴重違規的企業20家,占統計數據的53%。老百姓行政處罰732條、嚴重違法14條;同濟堂行政處罰214條、嚴重違法1條;一心堂行政處罰204條、嚴重違法1條;嘉事堂行政處罰70條。國際醫學行政處罰50條,嚴重違規5條。
對于上述問題,華潤三九大健康事業部總經理盧青榕在“2019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峰會”上表示,這是整個是行業共有的問題。
“雖然中國醫藥行業發展這么多年,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是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會存在各種問題,這也與我們整個國家社會、經濟所處的階段有關系。” 盧青榕表示。
盧青榕也指出,從理論上講,追求利潤和社會責任是一致的,不一定矛盾,不需要平衡,盡到了社會責任,其實是給用戶提供了價值,這個價值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長期的價值,價值最終被用戶接受才會持續,如果做不到,可能所有的商業利潤就隨之而走了。
在峰會上,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蔡強指出,盈利和公司的長遠發展一點都不矛盾,但越有社會價值的企業越有長期收益。醫療企業要時刻不忘兩心:初心和良心,一個值得托付的公司,業務會越來越好。“從公司的長遠發展來講,不應該因為誘惑而讓公司毀于一旦,所以醫療行業還是要對得起病人,對得起把這些生命交付給你的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