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帶量采購下的“洗牌”:仿制藥升級淘汰加劇 醫藥板塊持續分化
2019年12月29日,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文件(GY-YD2019-2)》(以下簡稱《文件》),第二批品種的帶量采購工作正式開始,隨即醫藥板塊也持續拉升。
12月30日,醫藥板塊開盤出現短暫下跌,隨后便呈上漲態勢。12月31日,醫藥板塊全線上漲,魯抗醫藥、香雪制藥、康芝藥業等多只個股漲停。
華南某中型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藥股整體估值偏低,年末盤整期間,除了政策消息面影響之外,與后市看好醫藥股也有一定關系。未來帶量采購對醫藥各股的沖擊也不免進入常態化影響階段,行業洗牌和集中發展趨勢更加明顯。
根據《文件》,此次全國集采目錄共涉及33個品種,約90億元市場規模,與此前網傳的35個品種相比,少了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與二甲雙胍緩控釋劑型。
有機構指出,仍然建議配置政策免疫的細分龍頭,同時建議關注品種儲備多的集采受益標的以及與一致性評價相關標的。看好創新藥、CXO、仿制藥產業鏈上游、疫苗、醫療器械、醫療信息化、連鎖醫療及藥房等賽道。明年發生變化的是投資可能向縱深發展,建議堅定持有核心資產,同時積極關注具備性價比優勢的細分龍頭。
企業中選概率增加
帶量采購將導致醫藥行業重新洗牌,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專業化程度較低、生產規模較小、企業運營成本較高的中小型企業。未來大企業吞并小企業,行業發展趨于集約化和規模化。
根據此次帶量采購規則,如果實際中標企業數量為3家或4家,各地各品種首年約定采購量將分別為70%和80%,這意味著一個藥品的市場份額將被少量企業所共同分享,而未中標企業生存壓力將陡增,中小型藥企將可能面臨生產線裁撤的壓力,醫藥行業或將重新洗牌。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中標企業數量擴大了,原則上競價的壓力降低了。但是很多企業經過兩次的實踐,還是存在‘囚徒困境’效應,如果不中標馬上‘死’,為了中標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報出匪夷所思的價格,因為越不中標以后機會越少。其個人覺得競爭壓力可能好一點,但是也很難說。
天風證券分析師潘海洋在研報中表示,整體來看本次政策相較前兩次有所緩和,相對于此前政策的一家中選或者3家中選,此次變化在于中選家數有望增加,企業只要降價誠意足夠,大概率能分享市場,避免出現此前很大降幅也丟標的情況,企業中選概率有望增加,市場整體來看更加趨向于均衡。本次從博弈角度預計這一次整體價格降幅大概率超過50%,中選企業大概率還是慘勝。
其次,中標企業在分享巨額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必然會降低藥品價格,這對企業的成本把控能力和生產集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發和成本控制上具有較強優勢的企業將會進一步脫穎而出。
華南某藥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往由于歷史原因導致一些仿制藥企業進程是達不到常規要求的,帶量采購的持續加速推動,加劇了升級淘汰的過程。
醫藥板塊持續分化
而政策面另一方面也持續影響著醫藥板塊走勢。
醫藥投資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格局。行業既有優質成長個股,也存在諸多業績爆雷的公司,而正因為醫藥行業的特殊性,一些醫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很難直觀地反映出該公司存在的“爆雷”等風險。
2019年底,上證綜指走出了震蕩向上的趨勢,相比之下,醫藥板塊維持震蕩走勢。
對于2019年醫藥板塊的震蕩表現,富國基金基金經理于洋此前對媒體表示,目前的醫藥行情和2018年有本質區別。回顧2018年,帶量采購政策對整個行業的沖擊很大,從而影響整個行業中長期投資邏輯,估值體系到了很低的水平。但最近的這波調整最主要的原因是短期大幅上漲后的調整。
“帶量采購政策影響主要在幾個細分領域,比如仿制藥和少部分耗材。很多不受該政策影響的公司也出現了下跌,其實本質是漲幅過高導致回撤。至于受到帶量采購影響的公司,其投資價值相對比較低,特別是機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去關注這些公司。”于洋表示。
與此同時,光大證券指出,醫改穩步如期推進,著眼2020年,應當布局優質個股。不論是醫藥談判、帶量集采計劃推行,還是集采擴圍預期等,都是延續過去一年以來大醫改的政策方向,行業政策并未發生明顯的邊際變化,并未改變醫藥板塊的投資邏輯。
由于醫改政策主要著眼于改變藥企競爭要素,弱化銷售能力的價值,強化以研發為核心,疊加生產、銷售等方面的綜合實力的競爭。表面上看,降價可能是常態,但準入也在加快,高壁壘、高臨床價值、高性價比的藥械產品依然是未來鼓勵的方向。醫藥行業當前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具備長期持續成長能力的優質龍頭依然是首選。當前部分優質個股經過過去一個月回調,估值已經到了合理區間。在政策擔憂影響短期市場情緒的回調行情下,正是布局的好時機。
此外,天風證券研報也指出,帶量采購后續會成為一種常態,在新常態下要求企業有一個比較好的價格策略,而長期來看需要關注企業的產品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的競爭格局將成為重要的議價能力。
企業層面,則需要用產品管線和產品梯隊去對沖單個品種可能的大幅降價的風險,以應對未來新常態下可能出現的藥品持續降價壓力。
未來整體看仿制藥整合勢不可擋,價格搏殺將是常態,應當關注具備仿制藥梯隊、原料藥一體化的企業,如中國生物制藥、科倫藥業、華海藥業等。其次,醫保戰略購買,通過仿制藥節省醫保費用是重要的手段,應當關注醫保導向,重點關注創新藥及其產業鏈、受影響相對較小的器械(IVD),關注龍頭企業,如恒瑞醫藥、藥明康德、邁瑞醫療、邁克生物等。第三,應當關注自主剛性消費,如醫療服務、疫苗、血制品、自費剛性用藥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