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達基金副總裁陳彤:對投顧業務“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愉快地執行”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怪現象長期困擾著基金業,成為基金業長期發展的攔路虎,而從去年開始的“買方投顧”模式被認為是破局的關鍵。
2019年10月底,證監會啟動國內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此后,5家公募基金、3家基金代銷機構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近日,又傳出7家券商、3家銀行獲得投顧試點資格的消息。一個基金投顧的新時代正在開啟。
然而,面對這個全新的業務,國內機構正在摸著石頭過河。作為首批獲準開展投顧業務試點的基金公司,易方達基金如何開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易方達基金負責投顧業務的副總裁陳彤,了解其在戰略和戰術上對投顧業務的思考。
破局
“投顧在中國是一項新業務。接手這個業務之前,我在分管別的業務,但當時公司總裁劉博士給我談了兩點,對我觸動很大。“陳彤坦言。
“她說,首先從全行業來看,這么多年下來,基金產品的收益還是不錯的,但老百姓的收益普遍較低。可能只有通過投顧的辦法來改變這個現象。其次,開展投顧業務要單獨設立一個板塊,但不是第二個銷售板塊,這個板塊要遵循投顧的業務邏輯,以客戶獲得感為考核基準。”
對此,陳彤解釋,投顧業務需要相對獨立,而不是用投顧的牌子,順手把公司基金賣了。投顧業務不參加基金首發,不承擔公司的規模,只關心客戶是不是有獲得感。內部建立防火墻,對基金公司的研究、調研數據和信息保密。在投顧業務的研究和投資的模型里面,易方達的產品不會有絲毫優先,這個商業模式與基金銷售完全不同。
陳彤說,買基金是一個專業的活,據萬得數據統計,將過去3年表現最好和最差的權益基金、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分別比較:過去3年的收益差,權益類基金相差221%(只看主動195%),債券基金相差88%(只看純債58%),貨幣基金相差5%,差別很大。
“所以投資基金,需要有專業的數據、專業的研究團隊、實時的跟蹤和分析,也需要投顧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投資需求和風險偏好,協助投資者配置、購買適合客戶的基金產品。”陳彤表示。
競技
目前投顧業務參與者有4大行業(基金公司、獨立三方基金銷售公司、券商、銀行等)17家機構。
不同參與者的競爭優勢和劣勢顯然不同,到底誰能在競爭中勝出?
“大家都在參考美國成熟的投顧模式,美國擔任投顧的執業主體有很多類,無論是基金公司、資產管理公司、銀行,還是銷售方都有公司做得很大。中國最后也會形成多種投顧模式,就是多類機構參與投顧業務,但各有稟賦和基因,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百花齊放,沒有哪個行業能夠全部吃掉投顧市場。”
面對如此多的競爭者,基金公司開展投顧業務的競爭優勢是什么?
陳彤認為,資管新規讓資產管理業務迎來了相對統一的監管規則,基金業務終于和銀行、信托、保險、證券等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而基金行業22年來實質上一直是按資管新規的內容在運作,所以基金公司很適應專業化和凈值化的投資方式,靠研究、資產配置、行業配置等方式來驅動客戶的收益。老百姓對基金有信任感,這是基金公司在投顧競爭中最重要的優勢。
但基金公司在投顧業務上的劣勢也很明顯——沒有或很少直接的客戶,不像互聯網巨頭有較大的流量。
基礎
作為一項全新的業務,投顧業務如何開局至關重要。
陳彤介紹,“我們拿到批文后做了很多制度的安排和研究。我們想先建立一支比較完備、系統、專業、分工清晰、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例如,因為我們希望服務各種類型的客戶,所以要有相應的投研等人員配備。此外,一個新業務開始時有很多的系統開發工作,得有一個獨立的系統,系統開發的工作量非常大。”
“我們現在在做很多規章制度,人員已經初步到位了,但可能還得大規模招一批人。我們招聘里面包括管培生,招募管培生是為了5年以后投顧行業——我們判斷發展會比較樂觀——能夠培養出有效的生力軍。”陳彤說。
市場普遍認為,誰先拿到基金投顧試點入場券,誰就具有了先發優勢,有一個跑馬圈地拿下更多客戶的好時機。但陳彤不急,他不太擔心客戶。
他表示,在現階段,人才很重要,頂層設計也很重要。“一開始就去跑馬圈地,沒有意義,現在最重要的是頂層設計和團隊建設。長期來看客戶取決于機構的業務水平,如果把內功練好了,客戶也就隨之而來了。這個市場對專業機構來講信息很透明,如果你很認真地把投顧業務做出來,市場肯定會接受你。,所以更重要的是把基礎工作做好。”
“投顧打基礎的工作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美國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以陳彤自己的經驗,對投顧業務他有打長期戰的覺悟,不太看重一時的短期業績。
那么,何時能贏利呢?
陳彤笑了,說:“先放開手做,把基礎打好,把品質做好。把最優秀的人才招攬來,建立一個好團隊。稻盛和夫說,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愉快地執行,這就是我們對投顧業務的態度。”
模式
參照海外發展經驗,基金投顧業務包括“智能投顧”、“智能投顧+人工投顧”、“投資顧問”、“財務管理”等不同業務形態,目前國內的基金投顧業務尚處于相對初級(智能投顧)的階段。
對于投顧的收費模式,陳彤認為在中國很可能普遍采取年費、會員費模式。比如管理100萬資產,投顧可能收2000塊錢一年,或者是收千分之三之類,即按照資產管理規模來收費。“未來國內投顧收費主流可能是年費的模式,跟業績掛鉤的收費模式不會成為主流。”
《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投顧試點通知》)規定,投顧業務可直接或間接獲取經濟利益, 費率的上限是年化不高于客戶賬戶資產凈值的5%,以年費、會員費等方式收取且每年不超過1000元的除外。
但投顧收費對中國的老百姓是一個挑戰,中國的文化喜歡全包價,不喜歡有另外收費,比如買東西時不像美國除了物價之外還要加消費稅。“投顧業務面臨最大一個問題是老百姓習不習慣投顧收費。這個觀念的轉變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陳彤說。
投顧業務的一大突破是可以幫客戶直接下單做投資。
“根據與客戶協議約定的投資組合策略,試點機構可以代客戶作出具體基金投資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決策,并代客戶執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開展管理型基金投資顧問服務。”去年證監會發布的《投資試點通知》如此規定。
對于上述通知中的“管理型基金投資顧問服務”,陳彤解釋,它的定義和權利義務跟“全權委托”比較接近,當與客戶簽定投顧協議以后,投資顧問可以自主在維護客戶利益的前提下代客戶作出基金投資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決策,并代客戶執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根據規定,理論上投顧可以全權操作。”
此外,尋找適合的投顧是投資者面對的一大問題,現在已有近20家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機構,未來還會有大量機構涌入投顧業務,投資人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顧?
對此,陳彤表示,首先,作為投資者要考慮的,你愿不愿意付費來找一個顧問幫你做投資。投顧并不是說幫你找到最好的收益率,而是幫你避免很差的收益率,給你一個比較滿意的投資結果;第二,選擇有投顧牌照的公司,目前證監會為投顧試點選擇的這些公司,標準都比較嚴格,都是各行業最優秀的公司;第三,不同類型的服務商都各有長處和不足,沒有哪一個服務商是完美的,所以核心還是投資者更看重哪一塊。(編輯:巫燕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