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下行周期房企規模與利潤的平衡樣本
在中國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大潮中,僅用了六年時間,碧桂園就從千億做到了7000億,增速之快無人能敵。
與此同時,碧桂園歸母凈利潤也從百億暴增到395.5億,逼近“凈利王”中海地產,超過了萬科、恒大等一眾龍頭。
這樣的商業奇跡,是建立在碧桂園對城鎮化戰略的堅持、對資產周轉、財務安全和利潤的嚴格把控之上。
2017年以來,從恒大開始,高周轉的房企都將偏重追求規模轉到追求“規模+效益”上來。在過去的幾年里,碧桂園是將規模和利潤平衡做得最好的一家。
值得關注的是,在城市化的新階段,非都市圈的三四線、四五線樓市面臨收縮,轉型高科技要投入高成本,都對碧桂園未來凈利的持續增長構成挑戰。
對此,碧桂園管理層表示,低線城市的市場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差,且公司已對區域進行重新布排;公司豐富的已售未結資源和土儲,以及充裕的手持現金,將對未來的利潤增長形成支撐。
規模與利潤雙增長
當外界還對碧桂園的印象停留在快速高周轉之時,這家公司已悄然將重心轉到了盈利水平上來。
2019年,受市場環境影響,碧桂園銷售增速放緩,合同銷售額約為5522億元,同比增長10.0%,對比2018年下降了21個百分點。
但橫向來看,碧桂園的增速依然領先同業平均。據克而瑞統計,2019年TOP100房企累計權益銷售金額同比增長僅為6.5%。
雖然銷售降速,但碧桂園仍問鼎冠軍,全口徑銷售金額首次超過7000億,位居行業之首。
在銷售規模繼續卡位的同時,碧桂園致力于提升營收和利潤水平。
于2019年全年,公司實現總營業收入約為4859.1億元,同比增長28.2%;毛利潤1266.4億元,同比增長23.6%;歸母凈利潤395.5億元,同比增長14.2%。
在龍頭房企中,碧桂園歸母凈利潤僅次于中海的416億,而超過了萬科、恒大、融創、龍湖等房企。
就增速而言,對比同類頭部房企,碧桂園的凈利潤增速幾乎與萬科持平。
截至報告期末,碧桂園不含增值稅的已售未結轉收入達7158億元,鎖定了未來兩三年時間的業績提升空間。
當房地產的規?;l展到今天,像萬科、碧桂園這類巨型房企,要做到規模和利潤的平衡,殊為不易;同時,他們還要在財務安全性管控上做到極致。
在行業周期性調整和疫情“黑天鵝”之下,像萬科一樣,碧桂園始終致力于提升回款率,穩住現金流。
2019年全年,碧桂園權益銷售現金回籠約5301億元,權益銷售回款率高達96%,且自2016年起第四次實現凈經營現金流為正。
截至2019年末,碧桂園賬上現金余額2683.5億,創集團有史以來最高值,現金余額占總資產比例達14.1%。
碧桂園在過去一年也謹慎地進一步降低了負債率,凈借貸比率僅為46.3%,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雖然高于萬科、中海的33%多,但也是行業較低水平,接近華潤、保利這樣的央企地產商了。
截至2019年末,集團有息負債總額為3696億(含銀行及其他借款、優先票據、公司債券和可轉股債券),其中需于一年以內償還的短期有息債務約為1163億,占總有息負債之31%,現金短債比為2.3倍。
繼續看好三四線
作為中國城鎮化的最大受益者,碧桂園深諳城市化發展邏輯,也深刻意識到城市化正在進入第二階段,即進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階段。
自2018年四季度以來,碧桂園就在不斷調整其區域結構,從裂變最多時達100多個的區域,逐漸收歸、集中為55個區域,以適應區域市場的變化。
碧桂園仍是目前布局城市最廣泛的開發商。截至2019年底,碧桂園的項目已遍布全國31個?。ㄖ陛犑小⒆灾螀^)的200多個地級市,擁有的權益可售資源約為24181億元,其中73%位于中國五大城市群。
這五大城市群GDP占比高達53.4%,常住人口占比為40.6%。據調查,疫情后50.9%購房者更傾向在資源集中的城市置業。碧桂園認為,這些高能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也將在疫情后率先復蘇。
近兩年,市場曾對碧桂園布局三四線城市有所顧慮,但碧桂園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其三四線城市項目獲取18個月后的投資轉化率為1.27,相較同行一二線城市項目,優勢明顯。
中銀國際截至2019年10月的數據顯示,低線城市無論是銷售面積還是銷售均價的增幅都跑贏了一二線城市。而碧桂園已經進入193個低線城市,其中有92%的城市處于庫存短缺或者庫存合理狀態。
截至2019年末,碧桂園一線城市的權益可售資源2906億元,二線城市為6140億元,而三四線城市則高達7976億元。
碧桂園管理層稱,2020年,公司投資方向是堅持占領三四線、堅定下沉五六線、謹慎布局一二線。
在3月27日的業績會上,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說,集團的可售資源分布符合流動人口的趨勢,權益可售資源97%位于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區域,93%的資源位于人口流入的區域,73%位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區域。
莫斌透露,公司在大灣區內已獲取或潛在貨值資源合計6377億元,其中位于深圳的可售權益資源約217億元,領先同行。
在去年新房銷售達到16萬億高峰之后,業內普遍認為開發市場天花板已至,多元化將持續深入,碧桂園也確立了以地產、農業、機器人為基本業態的“三駕馬車”業務架構。
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對機器人產業寄予厚望。碧桂園自2018年進入這一產業,首先重點發展建筑機器人,現有在研建筑機器人50款,其中32款已投放工地測試,2019年研發投入的費用約19.7億元。
農業是碧桂園轉型的另一大方向。2020年3月9日,碧桂園農業對價3億元收購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
億翰智庫認為,碧桂園之所以選擇農業和機器人為切入點,不僅是看準了兩者的市場空間,同時又能與地產主業協同,打造全產業鏈,形成內生增長動力,幫助公司平滑經濟周期風險,持續增強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莫斌表示,集團組織結構的調整是根據市場等方面作出的安排,未來新業務也是圍繞主營業務去完成的,最后達成綜合實力的提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