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瞪羚”育成術:“世界工廠”進階科創策源與成果轉化高地
“世界工廠”東莞,當前正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而不斷涌現的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日漸成為東莞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塊。
近年,東莞緊緊抓住科技企業培育發展這一“牛鼻子”,積極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型企業”的創新型企業梯隊,并在企業研發投入、人才引進、資本投資、行業交流、空間配置等方面探索實行分類扶持,有力推動高成長企業發展壯大,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東莞市科技局數據顯示,過去幾年,東莞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呈“雙提升”態勢,2015年東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986家,而2020年已達到6385家,數量年均增長51.7%,位居廣東全省地級市首位;2015-2020年,東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從2989億元增長到13900億元,增加了約4.6倍。目前,東莞全市已認定瞪羚企業34家、百強創新型企業29家。
今年上半年,東莞地區生產總值為5000.11億元,同比增長12.0%,預計東莞將在2021年正式邁入萬億GDP城市俱樂部,將站上新的起點實現“十四五”開局。曾經的“世界工廠”,如今“劍指”粵港澳大灣區科創高地,東莞的創新密碼是什么?如何能讓高成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深入調研了東莞眾多瞪羚企業,力圖探尋這座城市的創新發展路徑。
東莞瞪羚企業創新密碼
“將冷水裝進發熱管,通電之后,三秒鐘即可取用開水,比以前的技術方案更便捷和環保。”東莞市東思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澤興拿著企業自主研發的不銹鋼厚膜電熱管介紹,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開水機、熱水器、洗碗機等行業。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完整的產業配套,優越的營商環境……這些要素令東莞吸引著眾多草根創業者來此扎根,陳澤興就是其中一員。
東思電子位于東莞市松山湖高新區,從事新型電子元器件和厚膜混合集成電路產品設計開發,2020年被認定為東莞市瞪羚企業。東思電子涉足的新材料產業,正是廣東重點培育發展的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對中小型創新企業來說,技術決定成敗。陳澤興說:“多年來,我們都非常重視技術研發,7年間東思電子申請專利30余項,已授權專利21項。”
如今,東思電子早已跨過“死亡谷”,迎來高速發展期。“這幾年,我們的業績每年都增長30%左右,今年預計增長50%,明年營收將超過8000萬元。”
從東莞瞪羚企業名單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的企業占據多數,這也是近年東莞大力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折射。
在東莞市瑞勤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自動化機械手不停地執行著各項高精準工藝,員工站在電子屏幕前監測著進度,整個車間高效運轉著。
作為國內電聲元器件研發制造的領先企業,2017年瑞勤電子建立了硅微麥克風(MEMs)封裝線及實驗室配套,隨后成功進入國內外眾多電子通訊巨頭的供應商行列。談及企業發展密碼,瑞勤電子總經理陳為波表示:“中小企業首先要把握市場機遇,定好發展方向。我們企業正是把握了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機遇,緊跟語音人機交互的行業前沿,才得以實現快速發展。”
人工智能已被瑞勤電子列為重點深耕領域。陳為波說:“企業堅持產品創新就是保護自己,企業在發展初期要主動根據市場和客戶需求進行產品迭代,以市場拉動產品,這樣才能在擁有核心技術之后轉變為以產品帶動市場。”
這樣的企業并非少數。目前,東莞共擁有制造業企業17萬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逾萬家,這為當地培育瞪羚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以此不斷構筑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東莞大批中小型傳統制造企業仍面臨著轉型升級難題。以服裝紡織行業為例,隨著要素成本攀升,產業鏈逐步向內地轉移,東莞紡織服裝產業面臨挑戰。不過,傳統制造業也并非毫無生機,不少企業亦找到了出路。
位于東莞南城的廣東兆天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功能性面料紡織面料研發生產的企業。目前,兆天紡織已發展成為國內功能性針織面料行業舉足輕重的服務商,是東莞傳統企業向瞪羚企業“逆襲”的代表。
“傳統行業中,企業要在細分市場找準自己的定位,專注于創新。”兆天紡織常務副總經理李彥敏說,兆天紡織正是通過持續研發鞏固了市場競爭力。
目前,兆天紡織已發展成為國內功能性內衣面料領域的“隱形冠軍”,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更讓人驚訝的是,兆天紡織以行業開拓者的身份橫空出世,還有效帶動了一批類似企業的加快轉型升級。
“紡織行業普通面料的平均利潤水平是5%,但我們的產品在終端保持30%以上的毛利,傳統行業也有高成長空間,就看如何挖掘。”李彥敏說,兆天紡織還有著更大的“野心”。“未來打造出紡織行業的樣板工廠,探索精益管理和數字化生產,并將在形成示范效應后向行業復制和輸送,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從調研來看,東莞這座面積“迷你”的城市,高成長企業幾乎已遍布每一個鎮街,有力地支撐著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事實上,不論傳統優勢產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批高成長企業的涌現,形成了東莞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
以平臺“鏈”就創新生態
如何從企業單點創新到育成鏈式創新生態?
這是東莞正嘗試回答的另一道更重要命題。從近年的創新布局來看,東莞已經將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
日前印發的《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也“點名”了東莞19個重點產業,涵蓋9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具體看,東莞已被明確為廣東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軟件與信息服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布局的核心城市。
東莞龐大的企業基數和深厚的制造業積淀,成為了產業集群培育發展的天然優勢,而產業集群持續發展壯大又不斷為瞪羚企業的成長賦能。
以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例,東莞處于廣東乃至全國先進水平。華為、OPPO和vivo三大智能手機巨頭齊聚在此,產業鏈具有極高完整度。根據東莞市的規劃,到2025年底該市要形成萬億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特色產業集群。
正是東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強大集聚優勢,為瑞勤電子的發展創造出有利條件。陳為波介紹:“東莞能有效解決供應鏈問題,并且客戶群體也離得很近,這為企業發展創造巨大優勢,我們也能拉動整個產業鏈發展。”
東莞松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水靈同樣感觸頗深。2016年,黃水靈將公司搬到了東莞松山湖,主要從事機器人集成系統、智能自動化裝備研發生產,以及工廠布局、物流、線體等優化,再配合機器人以及周邊設備,系統性為企業提供人機結合的柔性制造線體,產品被廣泛應用于3C電子制造等行業。
短短幾年,松山智能的業績就實現了“三級跳”。2018年產值達到了2000萬元,2019年突破5000萬元,今年預計將達到8000萬元。
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黃水靈坦言,這離不開李澤湘團隊和松山湖機器人基地的支持。提起東莞機器人產業,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而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已成為東莞市乃至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標桿。
2014年,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在東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會的支持下,由李澤湘教授、高秉強教授、甘潔教授等聯合發起成立,按“政府資助、企業化運作”模式建設運營。該基地融合大灣區完備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創新創業市場優勢,專注于機器人和智能硬件的創業孵化。“目前,基地已孵化了創業實體80個,累計總產值超過35億元,包括多個獨角獸/小獨角獸科技企業,如李群自動化、云鯨智能、海柔智能、逸動科技等。”該基地負責人介紹。
得益于此,一批機器人瞪羚企業迅速“跑出”。“我們企業的種子輪就是由基地投的,李澤湘老師在企業發展的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幫助。”黃水靈說。
談及東莞的產業鏈優勢,李澤湘曾形象地表示,“這里的年輕人打造一個新科技產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歐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卻大概只需要硅谷或歐洲的1/5到1/4,因此構筑起了非常獨特的優勢。”
事實上,這樣的優勢隨著產業生態的構建還在不斷顯現。黃水靈介紹:“機器人基地有一個供應鏈平臺,如果有需求,企業可以到上面尋找供應商,匹配度和效率都很高。除了促進供應鏈對接之外,基地還會幫企業對接客戶,同時基地內的企業也已形成了互相分享信息和積極協作的創新生態圈。”
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平臺支撐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人才層面。“現在我們不需要跑到深圳去招人,因為基地已經形成了一定人才集聚效應,我們可以直接從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引進一些專業技術人才。”黃水靈說。
據了解,自2015年開始,該機器人基地就與東莞理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開展合作,四方共建粵港機器人學院,以培養機器人和高端裝備技術工程師和技術管理領軍人才,截至目前累計培養創業者1352名。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還只是東莞大力打造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的一個縮影。東莞市科技局數據顯示,目前東莞全市建有11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5家),孵化面積207.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約3709家。
科創策源與成果轉化主陣地
成長中的企業不可避免面臨諸多難題,這對政策供給能力提出了考驗。
從東莞看,這座“世界工廠”近年之所以能在轉型升級中表現不俗,很重要的一點便在于推出了一系列精準有效的政策,從而強化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并引導資源要素不斷向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優質企業集聚,讓高成長企業不斷煥發強大活力。例如,東莞對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構建了全方位政策體系,包括對獲得國家“小巨人”認定的企業給與50萬元一次性獎勵。
一組數據直觀呈現了東莞取得的可喜成績:2017-2018年,東莞僅有42家專精特新企業,2019年新增52家達94家,2020年再創新高,截至當年底全市專精特新企業總數達到152家,企業總數3年增長了逾3.6倍。
“豐收”離不開“沃土”。李彥敏介紹:“兆天紡織快速發展的關鍵是研發先導,面對資金投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重要問題,東莞不斷推出的政策都及時給予了有力引導支持,有效支撐了企業良性運轉,有序經營。”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看來,東莞的創新發展主要源于兩種動力,一是規模龐大的加工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東莞順應需求創造條件予以滿足,從而形成創新動力;二是東莞正通過創新加大新產業、新經濟供給,作為經濟尤其是產業增量,成為東莞創新發展的另一動力來源。
當前,東莞推動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的步伐正明顯加快,并全力打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全國先進制造之都。隨著政策體系、平臺體系不斷構建和完善,東莞創新發展能級也持續提升,這也為其孕育出更多、更優質的瞪羚企業帶來了巨大想象空間。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也將建設成為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無論是優化存量還是創造增量,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落地,都將成為該市孕育高成長企業、創造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源泉。借助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和重點科研機構,將集聚起大批創新資源,并通過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助力企業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谷”。
以作為廣東省實驗室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例,據東莞市科技局介紹,該實驗室已在各團隊多年積累的基礎上,成功孵化了25家產業化公司,涵蓋新能源、半導體與高端消費電子、智能裝備、健康醫療等領域。
林江分析,東莞在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過程中,包括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形成明確方向和一定布局,這對東莞培育、吸引瞪羚企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一批創新載體和平臺的建設落地,則能為瞪羚企業的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提供關鍵支撐。
借此,過去以“世界工廠”面貌示人的東莞,如今城市創新能級提升已按下“快進鍵”。林江認為,未來幾年,東莞瞪羚企業數量將有望高速增長。通過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技創新優勢與東莞產業配套優勢相結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東莞將打造成為大灣區科創策源與成果轉化的主陣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