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召回”背后兩大因素
“知其因,扼其果”。通過對比、分析歐盟等國家及地區歷次發布的召回產品品類和原因,不難發現每個階段的產品召回,無論從召回區域上還是從產品品類上都有著明顯的特色。不過要有效規避召回事件,還必須在苦練內功的基礎上靈活應對貿易壁壘,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自身不足難逃其咎
一些企業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很容易成為被召回的“小辮子”。最直觀的原因就是生產技術不過關導致商品質量的不合格。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發展中國家。但是,也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水平與歐洲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還難以完全與歐洲根據自身的發展經驗制定的紡織品相關標準相接軌,當產品無法達到歐洲紡織行業的標準時,相關出口產品也自然受到影響。
加之,小部分企業盲目追逐利益,紡織產品的質量更難以保證。近些年,出口貿易也為中國紡織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動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不排除在壓價壓力下,個別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工序、使用廉價原料,或產品把關不嚴等逐利行為,使得中國出口的一些紡織產品在國外被檢測出某些質量問題,從而陷入了召回的泥潭。
除了產品質量的硬性缺陷之外,一些紡織產品設計與法規存在著“脫鉤”現象。對此,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宇表示:“歐盟對于進口的紡織服裝類產品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監管政策。一個商標不夠規范,一粒紐扣的重金屬超標都有可能成為被召回的原因。我國生產企業往往盲目按照設計方提供的設計進行生產,而對于進口方的貿易法規卻并不了解,造成了‘設計’與‘生產’相符,卻與法規‘脫鉤’的現象,使得召回事件多次發生。”
采訪中,業內專家也表示,作為一線生產企業,在接單時首先要明確自身產品是否有不足,然后針對不足在技術和設計上進行改進革新,以確保我國紡織品質量真正符合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相關標準的要求。
產品檢測漏洞尚存
提到紡織品檢測,不得不回到本文出發點上,那就是召回事件。許多人都在對召回事件提出疑問。我國有很多檢測機構,為什么還會出現如此多的“質量問題”呢?
當前,我國的紡織品檢測市場還處于不太完善時期,國家性質的檢驗機構和第三方檢驗機構并存,而第三方檢驗機構又劃分為國外第三方檢驗機構和國內第三方檢驗機構。多種因素導致了我國紡織品檢測質量與國際檢測質量標準存在著差距。
帶有國家性質的檢測機構指的是質量技術監督局、進出口檢驗檢疫局和國家纖檢局。它們對產品質量的控制主要通過市場抽檢、行政處罰等強制性手段進行,在國際市場開發和商業化運作方面與國際權威檢測機構有一定差距,檢測結果與國外的接軌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國外的相關檢測機構也就是所謂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入了中國市場,成為許多外貿企業的首選。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的相關機構也發現了檢測市場的巨大潛力,于是我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也開始興起。
但是,根據抽樣調查結果,目前國內紡織品市場的產品檢測率不足50%。事實上,由于紡織品市場進入門檻低,也有少部分紡織品未經權威檢測就直接進入了流通領域。
在出口的部分服裝中,也存在檢測報告不規范、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可靠等現象。因此,無論有多少復雜背景在左右具體的商貿行為,發生召回事件后,進行自我反思、尋求更佳解決方案都是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必須積極去做的一項功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