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密西西比泡沫崩潰是信用壟斷與政府套現的結果
資本市場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是官方有意擴大信用、從信用中套利的結果,與荷蘭郁金香泡沫的民間性截然不同,對中國證券市場更有參考價值。
密西西比泡沫出現的背景是1716年法國路易王朝財政即將破產,亟需找到信用擴張之路,與信用貨幣理論的先驅約翰·勞一拍即合。
約翰·勞的信用擴張之路借助了證券市場的瘋狂、借用了殖民地紅利的熱門概念,借用了政府的所有財富壟斷權利,創造了中世紀末期讓人瞠目結舌的市夢率,最終成為黃粱一夢,法國封建王朝的覆滅與市夢率崩潰后財政的徹底有關。
約翰·勞認為紙幣具有金銀幣不可比擬的靈活性,由于紙幣信用擴張在初期解決了法國王朝的財政困境,勞與政法國政府串通,全面壟斷債券發行、鑄幣權、殖民地壟斷企業、征稅、股票發行權,導致股價與債券信用全面擴張,價格上升,形成了空前絕后的股票市場大泡沫。
具體而言,先建立發鈔行,以紙幣換真金白銀,而后以紙幣買股票,用高價股票烘托紙幣與債券的信用,使人們從財富效應中相信紙幣信用。
1716年5月,約翰•勞經特許建立發鈔行,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并最終在1717年12月轉身成為皇家銀行。他還壟斷了征稅權與煙草專賣權,設立密西西比公司壟斷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貿易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可以用銀行發行的債券購買,此舉抬升了密西西比股票與債券價格。
在高峰時期,約翰·勞通過改名后的印度公司發行股票,從1719年9月開始接連增發三次,股價從4月的500利弗爾上升到18000利弗爾(一利弗爾約合一磅白銀),上升了36倍。法國國民開始瘋狂,紛紛用金銀幣等硬通貨購買債券與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等待超額分紅與股價高漲。
約翰•勞一手制造的信用泡沫基礎是法國王朝執政者,他們急于解決財政危機,置大量發行紙幣的風險于不顧,有意識地以壟斷收益與政府壟斷權,對債券證券兩大泡沫推波助瀾。
如果法國的稅收收入足以支持股價,如果密西西比的財富足以進行高額分紅,那么紙幣與證券的信用就能維持,高價還將持續,就像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獲得了財富成功,從未成為東印度公司泡沫一樣。
現實很殘酷,法國財政在海上繁華一現后重新處于破產邊緣,殖民地的市夢率是個泡影,遍布黃金是個假象,法國競爭不過英國與荷蘭。無論是密西西比公司還是印度公司,財富始終只存在于法國本土購買股票者的想像中。在法國本土招聘到美洲的工人,日復一日的通過巴黎街頭然后來到港口,肩上扛著鎬和鍬游行一圈,有三分之二沒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國各地,不到三個星期他們中的一半人又出現在巴黎。
沒有真實財富支撐的高股價是泡沫,沒有真實財政支撐的高財政收入就是通脹。
無論怎樣嚴厲的壟斷,把法國所有的稅收收入、煙草、貿易與煙草專賣壟斷加起來還是填不滿法國財政赤字的無底洞。1715年,法國擁有25億里弗爾巨債,每年的稅收只有區區1.45億里弗爾,政府支出需1.4億里弗爾。
由此,約翰•勞的紙幣拯救財政行動,就成為一場顯而易見的龐氏騙局,只要有硬通貨源源不斷地支撐債券與股票,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就能源源不斷地上漲,而后吸引更多的真金白銀,基礎底部是法國的稅收收入與煙草壟斷等權利,直到針尖挑破泡沫的那一刻。
持續再久的瘋狂也有清醒的時候,通常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收場。
1720年初,法國孔蒂親王沒有買到股票,一輛馬車的紙幣要求約翰勞的銀行兌現。而后貴族與投權商開始兌現,偷運黃金白銀出境。事實上,在紙幣的發行過程中,法國王朝獲得了最大的收益,支撐了數年財政。
泡沫的開始不盡相同,泡沫的結局總是一樣。絕望的約翰·勞以行政手段維持信用,固定股票價格,嚴禁人們儲藏、運輸貴金屬,鼓勵告密者。
但日益嚴重的通脹讓行政手段形同虛設,自1717年冬到1720年12月,黃金鑄幣的名義價值改變28次,白銀鑄幣的價值改變35次。到了1720年5月,股票價格計劃分七個階段將股票的價格從9000里弗爾降到5000里弗爾,同時也降低紙幣的面值。
一個支撐紙幣的信用英雄成為臭名昭著的大騙子,而法國的財政徹底玩蛋,成為引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之一。
任何壟斷權力與想像都無法維持沒有真實財政效應的紙幣與有價證券泡沫。目前美國的紙幣泡沫靠的是中日等國的真實財富支撐,而中國的股市靠的是三十年市場財富的支撐,一旦支柱喪失,結局可想而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