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裝制造業的工人要被機器人取代了嗎?
在順德均安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的制造車間里,一條條機器手臂排列得整整齊齊,正在有條不紊地緊張工作。該公司總經理樊友斌介紹,這是該公司今年初引進的機器人(雙軌道全自動吊掛系統),使用機器人后,車間生產效率提高了30%-50%。
雖然用工荒仍在珠三角各地愈演愈烈,可是越來越多工人發現,“機器人來了!”
去年8月,全球最大的代工電子制造商富士康宣布,計劃三年內在中國工廠用100萬臺機器人代替更多的工人。這是富士康繼“十連跳”、大幅加薪之后又一引發業界震蕩的舉動。
近幾年,最讓企業主頭疼的一個字就是“漲”,原材料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人工也在漲,一漲再漲之下,大大小小的老板們絞盡腦汁想應對之法,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于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制造企業,機器人不會要求加薪、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停工作、機器人不會把老板的名片留給夜總會小姐、機器人不會自己跳樓……機器人取代人工會不會成為制造業的大趨勢?
炙手可熱的機器人
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被稱為“世界工業發展的晴雨表”,一個月前,在這次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工業盛會上,幾臺自行移動的機器引起了全球觀眾的廣泛關注,這是中國機器人首次集體亮相漢諾威。這些機器人并非人形,或呈箱子狀、或呈手臂狀,即使我們看到機器人,可能也認不出他們。
5月19日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公眾開放日,機器人實驗室里可愛的小Q機器人和納寶機器人引來孩子們層層圍觀。專家表示,將機器人理解為外形類似于人類的精密機械設備頗為狹隘。科學的理解是,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規定動作或操作的機械設備都可稱為“機器人”,因此“機器人”可呈現履帶、機械手臂,抑或人形等多種外觀。
資料顯示,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機器人開始進入工業。目前,全球有60%的機器人產自日本,尤其是高端機器人。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正向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筑、采礦等領域延伸。電力機器人可以自主巡檢變電站的設備、附著在線路上進行檢測或者除冰;工業機器人可以承接生產線精密零件的組裝,更可替代人工在不良工作環境中完成噴涂、焊接、裝配等工作,還可與數控超精密銑床等工作母機結合制造模具……
專家預計,未來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有望達到25%左右,用于物流、搬運的移動機器人每年增幅將不低于20%。專家分析,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市場炙手可熱的新領域,世界各國都在搶占先機。目前,日本打算在2020年用機器人逐步替代工資高昂的勞工,以占據價格優勢。
眼下,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已初露端倪。相關資料顯示,隨著國內制造業的發展,特別是作為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的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的裝配量將會快速增長。“無論‘機器手臂’還是更高端的機器人,投入使用后都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謝剛說,“比如在拋光崗位,機器人投入使用后,成品率可從87%提高到93%。”
記者還從漢諾威展覽中國代表處了解到,目前中國公司自主創新的系列機器人產品及裝備已在工業高端裝備、交通、能源、特種裝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現已批量出口到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可以說,不管是從使用機器人還是制造機器人的角度觀察,中國企業已經迎來了機器人的新時代。
以一當十的生產效率
順德均安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下稱“愛斯達”)總經理樊友斌介紹,服裝吊掛系統是在數控機械、機器人、自動化倉庫、自動輸送等自動化設備和計算機技術項目之上發展起來的生產單元或系統。一件成品裁好后在這里經過約17道工序,從頭到尾一次性完成。該系統能縮短加工輔助時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半成品占地面積,保證產品質量。但和機械加工可以實現全自動不同,服裝由于各縫紉機位的人工化,在自動化流程上是斷續的,所以其流水線系統需人工參與。這一技術大約于2008年傳入內地,目前在江浙一帶使用較多,在珠三角則是剛剛起步。
吊掛系統的最大優勢,在于所有信息都經過電腦,例如,哪個工序是哪個人做的,他一天做了多少,誰做得快誰做得慢,電腦都會第一時間記錄,而且經過調試,系統也會找到最佳平衡點,從而保證流程順暢。
這套設備每臺33個機位,每個位的價格為1.2萬元,愛斯達先行購入了兩臺設備。經過幾個月的試用,通過與其他車間對比,數據是令人欣慰的,生產效率至少提高30%-50%。利用機器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往的牛仔生產車間給人的印象是藍色的天花板在上,黑色的地板在下,中間是流水線工人反著牛仔光的“藍眼睛”。在引進機器人之后,客戶眼里的愛斯達生產車間完全不一樣了,干凈整潔的銀白色機械手臂看上去清爽養眼,全自動機械化設備的使用“對客戶來講,心里更有底了,下訂單也更爽快了”。
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經促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有約20家企業正在考慮引入包括吊掛系統在內的技術革新設備。均安鎮副鎮長、經促局局長陳有環說,均安企業已自發形成一股創新潮流,在產業升級上做出探索。該鎮有關負責人還表示,未來政府將對企業的創新舉措進行補貼。
而在不同的行業,機器人以一當十,甚至提高幾十倍的生產效率也有可能。如在陶瓷產業,機器人不僅可以為瓷磚拋粙,還可以進行自動分揀、打包。佛山的新明珠陶瓷等企業紛紛“招聘”這樣的機器人,把最苦最累的活包辦給機器人,而且能保證產品的標準化。
如今的機器人大多以機械手的樣貌呈現,他們有的像螃蟹腿,有的像升降機,有的正在重復左轉,有的無休止地外旋,外形各異,千奇百怪,各自在做著掄、砸、錘以及各種難以命名的動作。他們只會簡單而重復的動作,看似呆板卻高效準確,經過一定時期的磨合、矯正,可以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他們可能出現在拋光、打磨、鐳射打標、焊接、噴涂等多個作業崗位。
與人類相比,他們更適合在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環境中作業。與一線生產工人的8小時工作制相比,這些機器人可以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不僅如此,機器人還不會要求加薪、不用吃飯、不會罵老板、不會自己跳樓……“人會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這會影響到產品質量,但機器人不會受心情好壞影響,產品質量更有保證。”人工成本繼續上漲是趨勢,而一個工業機器人投入后一般在3年內就能抵消成本,許多使用機器人的公司都表示會繼續增加使用工業機器人。
種種優勢都顯露出機器人試圖取代人類的“野心”。然而,計劃使用百萬機器人,并正在研發生產機器人的郭臺銘卻這樣詮釋機器人在制造業中的角色定位,未來在某些車間,機器人將扮演生產的“主角”,但機器人將用于“協助”而非“替代”人類。{page_break}
引進機器人需謹慎
對于這股技術革新潮流,均安鎮有些企業也表示了謹慎樂觀。與愛斯達同處暢興工業園的一家中等規模企業的負責人說,吊掛系統耗資不菲,一些小型企業可能缺少動力,此外,提高效率也要有訂單做保障。
正如樊友斌所說,受當前國際市場大環境影響,本季度訂單比以往有所減少,但接下來會有所改善。愛斯達自創立以來,發展迅猛,如今仍需大量人工,雖然公司的薪水待遇工作環境各方面比多數同行較有優勢,然而招工對其來說仍是一個難題。為此,愛斯達花重金招來機器人打工。
使用機器人固然有百般好,但擅打算盤的企業老板們也不會忽略到成本因素。一臺機器人,按功能不同,價格在幾萬、幾十萬甚至成百上千萬不等。記者了解到,有許多企業對引進機器人持謹慎態度,“現在市場發展趨勢完全沒法預料,我們利潤這么低,貸款融資這么困難,有點錢就要買原料還貸款,訂單也是有一單沒一單,沒單時可以給工人放假,誰敢花上幾十萬、幾百萬買個機器人回來,沒活時放在那里也是錢,還要有專人保養維護。風險太大!”
廣東省均安牛仔服裝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均安只有6家企業引入了這種生產系統,現在的生產線僅有10多套,有5家還是在最近兩年引入的。該研究院院長助理田磊說,這都是在去年經濟不景氣背景下,大家為了提高效率,加強競爭力引入的。
另外,在選用機器人方面,也需要老板們擦亮眼睛。德國、日本、美國等是全世界機器人產業較發達的國家,這幾個國家生產的機器人行銷全球,用于各行各業。近幾年,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也發展迅猛,國產機器人也遍及各個領域。那么,各國機器人孰優孰劣?具體到自己企業的生產環節應該如何考察與選用?
樊友斌介紹了自己的機器人選購經驗,“之前也經過很久的市場考察和多方面論證,德國的、日本的、瑞士的、國產的都看過,最后我們買了加拿大的機器人,因為他們是全世界最早做吊掛系統的,專業度最高,而且別國的產品都是單軌道,只有他們率先研發出了雙軌道。雖然國產的同種系統只有一半價格,但我們還是選擇了更為專業的加拿大的設備。”據悉,均安另外幾家服裝生產企業的吊掛系統也多是采購國外設備。
與這些糾結在機器人品牌選擇問題上的人相比,另一些人發愁的是自己所屬的行業對手工要求太高,不適合使用機器人。廣東省鞋業廠商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像制鞋行業,每塊皮子都是不同的,要求人隨機應變,對手工要求極高,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暫時還達不到在制鞋流程中廣泛使用的程度。
珠三角機器人產業規模越來越大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近日牽頭成立了“深圳機器人產學研資聯盟”,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將成中國制造業下一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據介紹,目前成立的機器人產業聯盟為全國首個產學研資聯盟,其中首批會員有36家,其中不乏騰訊、華為、創維這樣的各行業龍頭企業。
機器人應用于制造業,最早始于汽車工業的生產需求,當前美國有六成的工業機器人用于汽車生產,而全球用于汽車工業的工業機器人也達到總用量的37%。由于機器人重復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機器人目前已進入多方面應用的階段,包括醫療手術和代工制造業。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如今內地每個制造業細分行業,至少有一家頂尖企業在使用機器人,就連快速消費品、物流行業也開始出現用機器人代工。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數量較多的是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涂膠機器人等也在工業中很常見。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舉例稱,一臺擰螺絲機器人成本1萬多元,投入使用后可相當于6個工人的工作量。類似擰螺絲、壓鋼片等智能機器人已不像以前那些只能執行單一的任務,現在研發的機器人既能極大提高生產效率,還能提升質量。
機器人的廣泛使用對裝備制造業也將產生重大推動作用,有助于企業節省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將助力珠三角產業升級。樊建平介紹,近年來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制造行業下一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目前深圳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信息、家電、通訊、裝備制造業等產品規模已達3000多億元,居全國第一位。尤其是從去年以來,員工工資上漲、用工荒等現象,倒逼企業主動升級,更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去年很多機器人企業的訂單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有些企業的一季度訂單已經超過了去年一年。
樊友斌也表示,引進機器人并非為了減少人工。反而要招更多的工人,今年還將再引進三臺機器人,每臺機器人都需要配備相應的工人和管理團隊。想要讓機器人發揮最大效用,一個科學的管理團隊是必要的配置,他打了個比方,就像高速公路,如果沒有合適的指示牌、路線設計和發生事故后最快的解決速度,那么高速公路可能比普通公路還要擁堵。同樣,機器人對管理人員配置要求很高,否則不合理的配置只會造成高科技資源的浪費。
機器人改變誰的命運
珠三角曾經是毫無爭議的世界代工工廠,近幾年卻有被東南亞國家取代的危險。從電子產品到服裝、鞋業、玩具,一直處于產業鏈最低端,代工的利潤越來越低,從20%到10%,再到今天的5%,甚至是2%左右。一年到頭白忙活,已經成了許多代工企業的寫照。
各地政府也在力圖改變珠三角世界工廠的形象,力推總部經濟、轉型升級,企業轉型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又要面對招工難和員工頻頻的加薪要求,使用機器人能否改變代工企業目前的困境呢?
幾年前,一位廣東老板曾前往日本汽車公司學習深造時,被生產車間里密密麻麻的機器人震撼得目瞪口呆。“一條生產線居然是由26個機器人在操作,生產線只需要1個工人將原材料運送至固定位置,然后機器手就會自動選料、生產。”當時他憧憬著,什么時候中國的工廠才能變得如此現代化?
如今他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其所在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從兩年前開始大規模上馬“機器手”。“‘機器手’給企業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以普通流水線上的閥片組裝為例,每天兩班倒需要8個工人,平均每天組裝8000多只閥片。而公司以每臺60多萬元的價格購買的閥片自動組裝機,可以承擔8個工人的勞動量。僅省下的勞動力成本支出一項,不到兩年就能收回機器購置成本。
“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都在以20%的速度爆發式增長。2009年銷售額是15億元,預計2014年將超過22億元。” 這位老板算了一筆賬:盡管公司在不斷地上馬流水線,但是按照公司設想,3年后70%的生產線將完成自動化改造,將來生產車間并不需要增加工人。
而以機器人代替人工,更是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產品品質。“一條流水線生產幾萬個汽車零部件,即使有一個不良品流入市場,都會引起激烈的投訴,給企業的品牌蒙上陰影。而用‘機器手’生產出的產品,幾乎很少有不良品。”
樊友斌認為,歐美先進國家早就開始使用機器人,就是因為他們的人力成本比我們更高,如今中國的發展也走到這一階段,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將工廠遷往老撾、越南等人力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國家。國內的企業如果想與東南亞國家抗衡,只能依靠設備優勢來降低成本,以高新技術與低廉人工相抗衡,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路。他預測,機器人走進制造業將會成為一種大趨勢。
佛山市經濟學會理事、佛山市信理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少魁長期扎根珠三角,在他看來,上個世紀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第三次工業化浪潮,高度自動化的機器設備帶來了“少人工廠”甚至是“無人工廠”。目前珠三角正在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這意味著后工業時代正在到來。
也有相反觀點認為,如果機器人能代替人,歐美日發達國家就不用把制造業轉移了。而且像電子產品等更新換代越來越快,越來越個性化,適合機器人的簡單機械重復的崗位越來越少等等說明,機器人代替人工,也許可以降低成本,但解決不了純粹的代工企業的本質和命運。
同時,也有部分人表示擔憂,“機器革命”必將引發企業對工人需求的減少,這會不會帶來工人的“失業潮”?
有專家分析道,一方面,機器所替代的大部分都是簡單勞動,而且是珠三角勞動力市場供應最短缺的部分,因此不僅不會帶來“失業潮”,反而可以解決局部地區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機器人承擔的是一些重復、簡單的工作。人力被解放后,可以投入到服務、研發等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中。”一旦機器人大規模投入生產線,如富士康正想辦法對被替換下來的那部分員工進行再培訓,使其重獲操作、維護機器人的工作機會,或者進入一些伴隨機器人而產生的新部門就業。另一方面,文化創意、酒店、餐飲等服務業還需要吸納大量的勞動力,政府可以引導工人向服務業流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