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和紡織行業產業鏈透出陣陣“寒意”
棉花產業鏈“寒意”陣陣
酷暑時節,到一些產棉區和棉紡織企業采訪,感受到的卻是整個產業鏈條透出的陣陣“寒意”。
位于武城縣的金龍紡織有限公司已經關門停工。該公司只有1萬紗錠,一位留守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很多紡織企業的生產量都調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就開工率來說,大的廠家30%—50%,一些小廠很多都已經停工,像我們已經開開停停幾次了。沒辦法,沒有訂單,市場非常不好。”記者了解到,在我省鄆城、高密、夏津等地,分別聚集了幾百家像金龍這樣的中小棉紡企業。
紡織行業的低迷,從去年就漸露端倪。據中國海關發布的數據,2011年中國紡織品累計出口94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上升22.9%,但增速下滑6.5個百分點;我省今年1—6月份累計出口91億美元,同比下降4.2%。
德州市棉花協會秘書長馬俊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際市場低迷和紡織企業的成本因素,是棉紡織行業進入“寒冬”的主要原因。而紡織企業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價格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紡織企業的生死。
記者了解到,與2009年初32000元/噸的棉花價格高位相比,如今的價格可以說是平價了。但馬俊凱卻說:“棉花價格的成本要放到全球范疇去考量,今年全世界棉花種植面積大,產量大,供過于求,再加上經濟不景氣,棉花消費減少,使得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下降。與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們沒有絲毫的成本優勢。
近期國內棉價的走低,非但沒讓紡織企業從中獲益,也大大挫傷了棉農的植棉積極性。
周振瑞所在的村莊,和夏津的大多數農村一樣,多是鹽堿地,再加上灌溉水質差,水量小,不適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如果不是土壤限制,農民肯定都已經棄棉種糧了。”6月底,周振瑞一邊打著棉叉一邊對記者說。
“最近聽說棉花又降價了,每斤3塊2毛錢,去年棉花價格最高時曾達到7塊錢一斤。”周振瑞憂心忡忡地介紹,現在正是棉花青黃不接的時候,價格本該走高才對,但按目前情況來看,棉價估計還得降,“種棉花不掙錢。”
我省的棉花種植面積一直在下降。馬俊凱介紹,德州2012年度棉花種植面積為130萬畝,比去年下降20%;而整個山東省則下降15%。
新到港棉花“一庫難求”
在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棉花壓港已不是一天兩天。
7月,正是棉花進口的旺季。按往年的情況,眾多棉紡織企業會在每年5月后基本消化掉本棉花年度的國產棉,而事先訂下的進口棉花已在四五月份裝船,并在六七月份到達中國港口。
宏川物流有限公司是青島保稅港區最大的棉花物流企業,每年這個時候,企業5個大型保稅倉庫的棉花倉儲率會達到70%左右,也是一年中倉儲率最高的時候。今年不同。總經理賈韶斌告訴記者:“我們公司的倉庫現在是滿滿的,而且是從今年春節之后,就一直保持了100%的倉儲率。新到港棉花可以說是‘一庫難求’,都在排隊等著進庫。”
7月9日,宏川物流的2號保稅倉庫現場,記者看到被壓縮成長方體的棉花幾乎堆滿了近20米高的倉庫,一輛輛運送棉花的叉車從記者身邊來來回回地經過,棉花卻是只進不出。如果仔細查看棉花到港的時間,最早的在去年1月。
對于棉花壓港的原因,賈韶斌認為,“主要是下游的棉紡企業沒有需求,我們公司常年的棉紡企業客戶,很多是10萬—50萬紗錠的中大型棉紡企業,現在都開工不足。”
“既然棉花存放不下,為什么企業還在源源不斷地進口棉花?”
“有很多訂單是去年就談下的,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棉紡企業看到今年進口棉花價格很低,認為是抄底的好機會,加大了進口量。”記者了解到,與目前17500—18000元/噸左右的國產棉花相比,進口棉花的到岸價格大約是14000元/噸左右,大約每噸有4000元的價差。
在整個黃島口岸——我國最大的棉花進口口岸,正呈現“棉滿為患”的狀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眾多棉紡織企業正面臨“生存大考”。
中國紡織優勢已不明顯
山東如意集團的掌門人、17歲就踏入紡織行業的邱亞夫,如今對以巴基斯坦、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國家的紡織工業驚嘆不已。這些國家憑借著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自由化的市場環境,紡織技術、設備水平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我最近到巴基斯坦看了30多個企業,那里的紡織設備比中國的要高一個檔次,而且國家層面大力支持紡織企業。如果紡織企業到當地建廠,國家會用財政擔保企業有10%的收益。如果低于10%,國家財政給企業補貼五年。”
邱亞夫認為,我國相關的政策,對紡織行業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他解釋道:“紡織品出口退稅的25%是由地方政府承擔,現在是每出口一美金,地方政府就要拿錢去補貼出口企業。造成有的地方政府都想把這些出口企業往外攆。另外,受棉花配額管理,收儲管理影響,中國紡織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一噸棉花就有幾千元的價差,這就是為什么我國紡織制造水平這么高,現在卻普遍虧損。”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每年消費棉花1000萬噸,生產700萬噸,平均進口量維持在每年300萬噸的水平。為什么不大量使用價廉物美的進口棉?
馬俊凱告訴記者,不放開進口是為了不重蹈大豆的覆轍——整個油料產業鏈條被外資控制。國家通過托市收儲棉花,來保證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最終保護整個棉花產業鏈。包括征收配額以外的滑準稅,相當于為進口棉價設置了底限,目的在于減少進口棉對國內棉花市場的沖擊,確保棉農收益。“政策產生的效應有時就是一把‘雙刃劍’,適當增發一些棉花進口配額,或者像美國一樣從財政上加大對棉農的直補力度,不失為一個選擇。畢竟,保持棉花價格穩定,對整個行業最為有利。”
山東紡織工業協會會長夏志林說,現實已經敲響了警鐘。中國在原材料和低端產品上的優勢已不明顯,要想繼續搶占海外紡織品市場份額,必須另辟蹊徑,提高產品附加值,這應該是每個出口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