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發燒”紡織服裝出口企業“上火”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了全面加速升值的局面。截至昨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77%、兌港元升值1.95%、兌日元升值17.5%、兌歐元升值2.6%、兌英鎊升值8.4%。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自去年12月以來的5個月里累計升值超過4%。在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而美國經濟增速上漲的情況下,這種貨幣升值的背馳現象對中國經濟有什么影響呢?本報記者首先調查了其對出口的影響。
不少生產線出貨旺季停工“檢修”
玩具生產商廣州華僑歐勝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元生告訴本報記者,在今年的春交會上,人民幣兌美元在6.20附近,當時與外商是按6.10的匯率來簽訂合同的,但昨天匯率已升到6.11,眼看就要升穿底價。據了解每年的5~9月是國內鞋帽玩具等商品的出貨高峰期,結匯高峰期是第四季度,如果那時的人民幣匯率升值到6.10以下,絕大多數的國內企業就要承受匯率損失。
外貿企業利潤微薄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鞋帽服飾領域,一個億的訂單,接單企業的利潤只有一二十萬元。匯率如果低于6.1,不少企業就得虧。一般來講,每接十萬元就得虧幾十元。
商務部早在去年得到的反饋是外貿企業目前經營還非常困難,利潤率還很低,大約在2%左右。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2%,那么外貿企業將只剩“賠本賺吆喝”。
知名電子元器件跨國公司——美國安費諾電子裝配公司總經理楊文初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業本身的利潤就很低,4%的匯率升值幅度足以吞掉很多制造業企業的利潤。
本報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多家企業,記者看到,本該是出貨旺季的企業里,工人們并沒有出現往年那樣的加班加點趕工的情景,反倒是生產線中有不少以檢修為由停工。
訂單外流壓力大增
不少企業開工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訂單轉移。
據了解,金融危機時我國企業一線工人的月薪也就2000元不到,但現在3000多元還很難請到。
“越南等地的工人一個月工資也就一千多元,當地貨幣的匯率又比人民幣低得多,成本沒法比。一些可持續的大單已都轉到東南亞那邊去。偶爾來一些小單子,一下子去哪找那么多應急的工人呢?如果平時就養著大批工人,卻沒法開工,企業就是找死。” 廣東海興控股集團董事長宋旭彬說。
宋旭彬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一些小企業早就撐不下去關門了。像我們這樣的大企業花比2008年多50%的力氣,仍然維持不了那時的光景。”
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最樂觀的恐怕就是家電業。因為家電業還有較復雜的上下游的配套設備生產,大批熟練工人不容易培養,因此作為一個集群產業,家電業的搬遷和復制并不能快速實現。
盡管如此,東菱威力電器總裁劉亮卻對市場的整體表現很不樂觀。他昨天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市場需求不旺,企業的總體銷售下降,而企業壓力不斷提高,如勞工成本、匯率成本等的迅速上升,企業的日子非常難熬。”
專家建言
研發力度遠遠不夠
楊文初認為制造業的紅利一是效率及盈利能力的提升,二是成本的下降。在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不靠技術進步,不靠研發投入,不靠人才培養,就可以維持中國制造業紅利,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想法本身就很幼稚。
根據去年歐盟發布的2011年全球研發調查結果,在研發投入的全球百強中,日本、美國、歐洲企業分別占24、35和29席。排名最靠前的中國企業是華為技術,位于第41位。
楊文初表示:這個排名與我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的身份實在是反差太過巨大。中國制造業在以研發和增值為導向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企業應對
中小企業四招苦撐
大型企業早已在積極出招應對。楊文初表示人民幣升值對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影響有限,因為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全球范圍內的運營和外匯對沖來一定程度地規避損失和風險。
大型外企不少外遷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紛紛將工廠搬出中國。日本近期在緬甸與當地政府合資興建占地2400公頃的迪拉姆工業園區,預計包括富士、夏普在內的眾多日系電子制造業工廠將入駐該園區。
所需技術含量并不大的大型服裝業,已經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比如伊藤洋華堂將把功能性內衣的產地由中國一國擴大到泰國等地,使中國所占的生產比重一年內下降了20個百分點。愛世克斯(ASICS)也計劃把運動鞋生產基地由中國轉移到東南亞。
據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顯示,與峰值時的2007年相比,2011年從中國進口的服裝產品減少了一成以上。同時,來自東盟的服裝產品進口額則連續8年持續增長。
廣東鞋業外遷不到2%
難頂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國內中小企業雖然也想往東南亞等地轉移工廠,但這也并不容易。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惠琪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想過要向海外轉移生產力,但未能成行,因為國外造價雖然便宜,但是整個產業鏈還是比不上國內完備。
玩具生產商廣州華僑歐勝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元生昨天也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小企業向外轉移生產其實很困難,因為我們外語都不通,對當地情況也不太了解,民俗也適應不了。
廣州鞋業商會陳秘書長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廣東鞋業外遷的企業比率只有2%不到,搬遷的目的地主要是越南。
柯惠琪表示現在只能通過打造品牌,提高售價來支撐,以期消化升值壓力。
秦元生建議,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有關方面要在每年的3月底給企業一個信號,這樣企業心里有一個底,才好在緊接而來的廣交會上與外商簽訂合約。
產品九成出口的東菱威力電器微波爐事業部部長蘇宇航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通過四個方法應對匯率升值。一是提價。訂單上的價格是不能改的,如果我們在下訂單的兩個月后才交貨,此期間人民幣升值的損失,我們就得承擔。但是下次簽訂單時,我們可以提價比如說3%,以彌補過去半年的匯率損失。第二個方法是,我們可以通過跟銀行買鎖定匯率理財這種手段避免一些損失。當然,這也不完全可靠,只能說是幸運的話可能避免一點損失吧。第三個方法是加大進口。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我們從海外進口的鋼材、塑料都相對便宜了。加大進口,制成成品后銷售,成本可以相對縮減,當然這要在產品可以順利銷售后。第四,就是擴展內需了。希望可以在國內銷售更多產品,但實際上,國內市場的情況也并不理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