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不利形態藏隱患 或成十月“新常態”
從技術形態上來看,連續多日滬指都收出長短不一的下影線。特別是在今日,滬深兩市雙是收出較為標準的"吊頸"陰線,尤其需要警惕。如果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說,在股價經過一輪漲升后,K線圖上出現如此"吊頸"線,或意味著行情出現反復,宜適當謹慎。
當然,K線分析只是對過去規律的總結,投資者判斷大勢還是需要向前看。眾所周知,即將發生的最能影響A股走勢的無疑就是四中全會與滬港通了。
從四中全會角度來說,雖然市場普遍認為其在改革上會有突破,但究竟會在那一方面突破很難說。相關個股存在部分資金因分歧而出逃的可能。
而在滬港通層面,就目前已有幾百點漲幅的市場來說,很難斷定外資會在一開閘后就大量買入。應此隨著這兩大預期的逐步兌現,市場反而有提前就陷入一定級別回調的可能。
除此這兩點主要因素之外,宏觀數據的擾動、外圍市場的疲軟、市場的擴容壓力都是空方制造震蕩的理由。
綜上所述,大盤有可能步入一個震蕩整理的格局。投資者應當從樂觀轉到適當謹慎。特別是今日盤中籌碼松動的個股持續增加,個股分化或將愈演愈烈。投資者在逢高減磅部分有較大漲幅個股時,還是要從當前穩增長、實質改革出發,尋找股價相對不高、最有可能出現政策突破的主題。
諸如我們一直強調的石油改革、鐵路改革、地產、產業資本運作(特別是重組)等改革轉型概念,是值得投資者挖掘的重要方向。
相關鏈接:
據路透社援引據知情人士稱,參與建立滬港通的一些主要監管部門已對市場參與者表示,他們預計滬港通將免征資本利得稅。
但消息人士稱,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已做出最終決定。
滬港通機制預計將于10月27日啟動。
依現行規定,香港不征收資本利得稅。但對于交易中國股票的外國機構投資者,中國征收10%的資本利得稅,但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一直對其暫免征收。
"我們得到了很多不征稅的口頭保證,但都不是正式確定,"一名出席與中國證監會高層會談的業界高管表示,"不確定性引人擔憂。"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官員曾分別在兩周之前北京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以及上個月深圳的一次類似會議上私下表示,中國不會對通過滬港通交易內地股票征收資本利得稅。
另一位知情人士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在另外一次會議上表示,滬港通機制不適用中國資本利得稅。
知情人士稱,最終決定不是只由中國證監會做出,因為還涉及好幾個其他政府機構。目前還不清楚最終決定的決策程序。
一位知情人士稱,中國證監會擔心,若征收資本利得稅,會降低滬港通的潛在交易規模。證監會與國家外匯管理局意見不一,外管局傾向于征稅。
另一位知情人士稱,國家稅務總局也參與了相關討論,尚不清楚國稅局的立場。
中國政府部門官員沒有回復置評請求。香港監管機構未予置評。由于此事尚未公開,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目前,A股交易的稅收問題是海外機構投資者關注焦點。比如,通過滬港通投資相關A股,遇上市公司分紅及送股,紅利稅如何征收;賣出A股時,是否免征收資本利得稅等稅收細節。
自11年前啟動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三年前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來,資本利得稅一直是懸在外資機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長期懸而未決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平衡不同類型投資者利益的考慮,例如國內與海外投資者區別對待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在中國與海外各國及地區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中,對于類似股票交易的稅收都有不同安排,某些情況下中國并無直接征稅權。
而對于QFII等海外機構的資本利得收益是否征稅,自2003年以來監管層一直沒有明確說法。稅收制度的不確定,一直是QFII投資者的憂慮之一,亦將是滬港通機制下海外投資者入市的主要顧慮之一,目前相當多QFII機構和RQFII管理人都按業內默認的10%比例來預提資本利得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