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4年阿里巴巴布下的"棋局"
2014對阿里來說當然意義非凡。2014年9月19日,八位阿里生態代表同臺敲響了阿里上市之鐘,當日市值突破2000億美元。除了在資本市場上,阿里以15年時間贏取了一個大滿貫;2014,阿里在產業領域里的動作也繼續讓人眼花繚亂,節奏頻密、出擊的方向很多、層次復雜。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看上去更像是“要做天下人的生意”。
阿里最終是否能消化與盤整好這些投資并購來的“棋子”,答案只能交給時間。而旁觀者需要梳理的是,阿里到底在布一個什么“棋局”?每個業務板塊之間的邏輯是什么?機會與隱患何在?
本文梳理了阿里巴巴在2014年的重點動作。這些動作的主要背景是:騰訊聯姻京東用移動電向阿里施壓;垂直化本地服務O2O百花齊放;互聯金融模式創新如雨后春筍,但監管形勢復雜……
基礎電商——生態凈化,尋求增量

還記得2011年的“淘寶十月圍城事件“吧?當時阿里出臺”淘寶新規“大幅提高商家年服務費與保證金,此舉引起中小商家不滿而奮起反抗。2012年中旬,淘寶小二腐敗現象被曝光之后,阿里進行了防腐整頓。2013年歲末,阿里對天貓、淘寶商家刷單和售假行為,嚴查虛假交易,不加預警的方式將諸多店鋪關閉,商品下架,導致一部商家“誤傷”,從而引發小范圍騷動。
另一方面,商家對流量的投入成本增加,交易轉化效果卻遠不如從前,而商家兩極分化情形明顯。
綜合上述情況,足以反應出阿里基礎(零售)電商生態已告別流量紅利期的真實情況。
在過去的2014年,阿里一直沒有停止對其電商生態的凈化,但在方式上有所轉變。
比如,阿里“打假”,已不再是單方行動,聯合執法機構借用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從商家售假交易行為擴展到源頭,供應商制假打擊。淘寶“擴大保證金繳納范圍”主要從C2C新品交易到二手交易,品類細分至數碼3C。動態制考核“金牌賣家”的推出,意在讓商家跳出拼流量、直通車燒錢的困境。但事實上,商家不可能因為一個政策的調整,而擺脫流量轉化困境。據阿里2014Q3財報顯示,50.46%的收入來自800萬商家的廣告費和服務費,所以根本上阿里基礎電商盈利模式不會有大的轉變。
除了打擊、規范,阿里力推開拓需求增量市場,以圖打破“僧多粥少”。需求增量,虎嗅概括出阿里兩大動向,其一是品類梳理深挖,其二是渠道下沉,重推農村電商。
先看類目梳理,阿里挖來了GXG“千萬姐”李淑君負責服飾類目,樂蜂網前CEO王立成負責生活家居業務(現聚劃算負責人),另據阿里內部人士透露,還有不少傳統企業的電商負責人加盟,這部分人對品類經營管理有豐富的經驗。生鮮、汽車成為2014年阿里重推的兩個品類,其中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天貓高調宣稱特斯拉參加雙十一后,被美國特斯拉總部叫停。
在農村電商方面,除了與眾電商下鄉“刷墻”外,阿里還在“淘寶村“的基礎上,力推“遂昌模式”, 根據農村本地資源優勢發展電商。2014年11月,阿里啟動的“千縣萬村計劃”,釋放出未來幾年阿里對農村電商的投入力度只增不減的信號。
物流是阿里電商生態的基礎設施。在整個菜鳥網絡中,阿里已聯合了順豐、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也自建跟整合了一些倉儲,可還缺中間的干線環節,因此無論是投資日日順、卡行天下、全峰快的以及與中國郵政合作,都是菜鳥網絡干線的完善。當然,與海爾合作的日日順也有大家電配送難“倒逼“阿里擴建的因素。
國際業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根據阿里2014年Q3財報顯示,阿里集團收入168.29億元,同比增長53.7%;其中國際零售業務(B2C)收入4.19億元,同比增長100%,增長主要來自于速賣通交易額的大幅增加。而阿里國際批發(B2B)業務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收入也達到11.98億元,同比增長24%。
今年天貓雙十一提出“全球化“概念,第一次向其他國家開放購物狂歡節,最后公布的結果顯示,在雙十一當天,共計217個國家/地區的人在天貓上產生交易,但具體交易額并未公布。
在《央視對話》節目中對海外用戶調查顯示,大部分消費者更愿意選擇亞馬遜,而非阿里巴巴。對此,馬云表示,自己更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商家到阿里的平臺上賣貨。
那么,“海淘”就成了阿里國際業務的對內部分。這也迎合了2014年,跨境電商蓬勃興起的大背景。而阿里海外建站、建倉、打通支付、通關退稅等環節,也都是緊扣跨境電商的業務流程展開的。地域方面,阿里則選擇亞洲為突破重點,歐美抓典型。與其它“海淘”對手不同,阿里在與各國政府的關系上優勢領先,馬云能受到英國首相卡梅倫、韓國總統樸槿惠等國家領導人接見,足以說明這一點。
除了“海淘”或者招徠海外用戶,回顧2014年阿里在世界各地的動態,無論是支付寶國際化、阿里在美俄建站、投資新加郵政等,其實都還是阿里國際業務基礎性建設。
2014年阿里國際業務還處于“修路搭橋“階段,這樣的過程還會持續兩三年,在這個過程中,阿里電商除了當地建站外,投資并購當地電商龍頭企業或創業團隊會是主要手段。印度,這個僅次于中國人口數的國家,會是阿里國際業務的最新看點。
{page_break}O2O——揮之不去的平臺邏輯

“衣食住行“中,“衣”主要在阿里基礎電商部分,“食住行”可籠統概括在O2O業務布局之中。2013年底,淘寶推出移動餐飲服務平臺“淘點點”,2014年10月底,淘寶旅行分拆獨立“去啊”。除了以上兩者是阿里親自操刀外,其他O2O業務都是通過戰略投資或收購來進行。
2014年,O2O炒得很熱,已滲透家政、洗滌、美甲等細分本地化服務領域之中,不難發現阿里的O2O業務布局偏向大眾用戶、高頻次消費領域。收購高德、投資北斗導航以及投資銀泰,是阿里在服務O2O與零售O2O布局中的基礎建設。滴滴打車、美團、基石信息等所投企業都是各領域的佼佼者,除了業務擴展需求外,也有戰略防御意味,以之對抗騰訊、百度兩大陣營。
也不難發現,無論是阿里自建抑或所有O2O公司,他們的共性都是“平臺邏輯”,這些平臺自建的又會形成一套業務鏈,比如,阿里獨立在線旅游“去啊”之前,已經以28億元戰略投資基石信息,后者在國內五星級酒店管理系統中占90%的市場份額,旅游和酒店業務是可以互通的。所以,條條業務鏈鑲嵌就會形成阿里O2O大平臺的閉環。
此外,用戶在“衣食住行”中的消費行為會產生大量原始數據,源源不斷的數據沉積,奠定了阿里大數據業務的基石,最后阿里大數據業務又會反哺電商、O2O等業務,以此類似的方式循環不斷。
以實物電商為主的阿里,在轉向以服務為重心的O2O時,后者除了繼承了前者的平臺邏輯,二者如何有效結合是目前的“盲點“。
將醫藥放在O2O環節,除了阿里“未來醫院“計劃外,看不出其他相關聯的地方,但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放開網上藥店的處方藥銷售出臺臨近,會打破醫藥、醫療器械線上化拘束,在O2O方向上探索,包括結合智能穿戴設備,BAT都會虎視眈眈。阿里戰略投資全國中信21世紀(已改名為“阿里健康”)拿到第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企業。可見,阿里在醫藥交易平臺方向已有卡位,今后兩年,趕上醫藥電商政策紅利,垂直細分領域的醫藥電商企業會是阿里的“獵物”。
移動業務——壓力來自用戶逐漸養成的“去中心化”購物習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