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換擋期的路徑與策略
中國要應對經濟增長動力衰減、收入分配不合理、資源能源環境不堪重負等挑戰,必須借鑒國際經驗,確定渡過增速換擋期的路徑和策略。
面臨的挑戰
200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14年中國人均GDP將突破7000美元,未來幾年中國仍將繼續向高收入階段邁進,但也面臨來自經濟增長動力、居民收入分配和資源環境約束等方面的壓力。
首先,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衰減。從生產要素角度看,“人口紅利”不斷衰減,勞動力成本繼續上升。2012年中國16歲~59歲的勞動力減少345萬人,2013年進一步減少244萬人,以后可能還將繼續減少。從需求結構角度看,投資高增長難度越來越大,依賴出口的格局難以持續。國內投資的出口導向特征比較明顯,而大規模出口導致大額順差,內外經濟日趨不平衡,中國由此面臨較大的國際壓力。從技術含量角度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2012年,中國全社會研發強度遠遠落后于美國和日本,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較低。
其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當前中國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經濟發展因素和體制改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些年來,年人均收入超過24000元的高收入居民比重從2002年的2.6%,上升到2010年的18.7%。中高收入群體比重相對于低收入群體比重逐步擴大,使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加速向 “金字塔型”演變。“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并不理想,它對應著更大的收入差距,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橄欖型格局還有較大差別。全國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3023上升到2010年的0.4615,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的收入差別也有不同程度的擴大。
第三,資源能源環境不堪重負。能源方面,當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高于大部分發達國家,也高于韓國、新加坡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資源方面,從人均礦產資源的擁有量來看,中國礦產資源比較缺乏,特別是一些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內礦產資源供給難以滿足需求。環境方面,近些年來,中國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約1/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污染超標的空氣環境中,約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
三種路徑
為了順利渡過經濟增速換擋期、快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來幾年中國應更加注重保持經濟較快增長,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是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實現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十八大確定了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要求2014年~2020年GDP年均增長率達到6.7%。如果在2021年實現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要求2014年~2021年人均GDP美元值年均增長率達到7.3%;而要在2023年實現人均GDP美元值突破12000美元,則要求人均GDP美元值年均增長率達到5.8%。
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持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相同步。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所謂中國的“收入倍增計劃”。這就要求在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政府和企業適當讓利,保障勞動者報酬和居民收入較快增長。計算表明,要實現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4年~2020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需達到6.7%,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需達到5.8%。
三是堅持共同富裕道路,形成理想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強調 “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然而,當前中國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偏向于金字塔型,離橄欖型分配格局還有較大差距。要實現理想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首先必須建立在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其次要培育大量的中等收入人群。而這需要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通過推動經濟增長以及調整分配制度和政策來逐步實現。
五個策略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要求及時重估和調整戰略,科學合理制定政策,謹慎應對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風險,在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改善分配等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深化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理順各類要素價格關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向“零成本經濟”邁進。要致力于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健全市場監督機制和保障機制,確保取消和下放的審批權限不走過場,放寬部分行業準入門檻,使民營與國有享同等公平競爭機會。要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加重視基本民生服務、公益性基礎服務等,建立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和社區服務組織的合作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其次,加快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持續增長新動力。在同步推進“新四化”中激發城鎮化拉動增長的潛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一最大的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打造引領增長的新興產業,要發現和培植一些對就業、收入、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有正向作用的新興優勢產業。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中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在強化鞏固薄弱環節中筑牢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改革征地制度,推動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同時多渠道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貴融資難問題,減輕其稅費負擔。
第三,合理有序分配,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一方面,要理順國民收入分配關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防止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是改善收入分配的保障,要按照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原則重構個人所得稅制度,逐步開征財產稅等,適當調節過高收入,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健全社會事業,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健全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共享經濟。健全社會事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要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擴大覆蓋范圍和領域;二要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質量。教育發展是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基礎,這就要求中國在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基礎上,保障教育質量和機會公平。同時,還要改善就業制度和就業條件,完善養老體系和發展養老產業,健全醫療保險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居住條件,同時注重研究及時調整計劃生育和退休政策,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準和幸福感。
第五,打造宜居環境,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產業、人口和環境承載力要求未來發展必須考慮資源節約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資源節約要求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以集約發展為導向,環境保護則強調產業發展不以環境嚴重破壞為前提。要履行國際責任和承諾,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確定稅收對于節能減排的引導和約束機制,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出環境保護稅,試點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業有區別地進行按單位GDP的碳排放量進行征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