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股市綁架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2014年開始,人民幣國際化加速,“一帶一路”、亞投行等興起,資本賬戶開放是大勢所趨。在國際資本較為自由流動的情況下,資產價格泡沫問題將更加復雜,如果出現泡沫破裂導致資本外逃,將嚴重影響人民幣幣值穩定,并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對于資產價格泡沫應當更加慎重,鼓勵泡沫和刺破泡沫都并非良策。
2014年7月,中國進入一輪股票大牛市,不到一年時間,上證綜指由2000點上漲至4100點。本輪上漲顯然不是基本面所致,市場主流解釋是改革預期和貨幣政策寬松,并且多數認為股市上漲有利于中國經濟。從官方態度來看,亦能明顯看出股市促進經濟轉型的傾向。《人民日報》近日刊文《經濟降速股市為何任性上漲》中寫道,“此輪牛市總體上有利于經濟發展,促進企業低成本融資,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在《改革推動股市上行》中寫道,“此輪股市的上漲,是中國股民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勢的積極認可,大家用手里的錢投了中國經濟未來一票。”
根據西方經濟學,股市上漲確實有利于經濟。主要路徑包括托賓Q效應、企業資產負債表效應、財富效應和居民流動性效應等。簡單講,股市上漲時,企業更傾向于投資和擴張產能,同時企業信用資質提高導致融資成本下降;居民資產總額增加刺激消費,同時股票屬于流動性資產,變現能力優于固定資產,亦有利于消費。總體而言,股票上漲有利于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從而利好實體經濟。
但是,上述理論的前提條件是股票是“健康牛”而不是“瘋牛”,在“瘋牛”下的股票上漲反而會損害實體經濟。更進一步講,目前全社會對于股市抱有太高的期望,仿佛只有通過股市才能催生中國版本的“新經濟”,但這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陷阱”。
第一,回顧美國歷史,并非“互聯網泡沫”催生“新經濟”,因果關系其實恰恰相反。
目前中國市場存在這樣一種觀點,美國的“互聯網泡沫”是美國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原因,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美國GDP增速從1992年開始超過3.5%,至2000年均維持在3%-5%,“新經濟”指的是美國整個90年代。“新經濟”一詞由美國《商業周刊》在1996年提出,其標題為“新經濟的勝利”,在文中用來形容1990-1996年美國經濟取得的成就,可見“新經濟”最早是指美國90年代前中期。再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1991年至1997年,年漲幅均為約20%-25%,這是一個較為正常的漲幅;而1999年漲幅52%,2000年漲幅40%,則明顯存在泡沫。一般認為,1995年至2000年是“互聯網泡沫”時期,但是從納斯達克指數可以清晰地看到,1998-2000年才是“互聯網泡沫”的主要時間段。從時間順序上不難發現,美國先有“新經濟”,才有“互聯網泡沫”,而不是“互聯網泡沫”導致了“新經濟”。回到中國,2014年6月至今,不到一年時間,上證綜指漲幅已經超過100%,科技股估值已經超過美國2000年最高點,而經濟卻仍然沒有起色,距離經濟轉型成功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現在這個估值水平上,如何借鑒美國90年代的經驗;更何況,在美國是“新經濟”催生了“互聯網泡沫”,而不是相反。
美國先有“新經濟”,后有“互聯網泡沫”,股市并非產生新經濟的原因
第二,股票泡沫與房地產泡沫不同,對經濟的直接貢獻更小。
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很相似,都具有投資屬性,都容易引發資產價格泡沫。但是,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具有直接的貢獻,而股票市場卻沒有。投資房地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建新房,二是炒二手房。這與股票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是一致的。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市,二級市場對GDP幾乎都沒有貢獻,即無論在二級市場/二手市場買賣股票還是買賣房子,都不產生GDP。但是,房地產的一級市場是直接產生GDP的,而且還存在龐大的房地產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建材、下游的裝修家電等,這些都能直接產生GDP。而股票市場的一級市場卻不直接產生GDP,只是實現了財富的轉移,從投資者轉入融資方而已,而融資方如何使用資金,是否產生GDP,并不一定。當然,筆者并不認可通過房地產泡沫提高GDP的做法,但是相比之下希望通過股市提高GDP的難度更大。
總而言之,在“概念”、“情緒”轉化為技術和盈利之前,股市泡沫對實體經濟的直接貢獻是很小的;在股市瘋狂的時候,又有多少資本愿意從“真實賺錢的虛擬經濟”轉向“仍未落實的實體經濟”,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第三,助長“賺快錢”投機行為,抑制生產、消費和投資。
首先講生產,一般而言,股市與生產的關系并不大,但是在“瘋牛”的情況下,股市會對生產造成干擾。邏輯很簡單,股市是在工作時間開盤,而中國炒股又以短線居多,所以上班時間偷偷炒股必然造成生產效率降低。“職業股民”的影響更大,這將降低勞動參與率,根據奧肯定律將直接降低GDP。
其次講消費,根據財富效應,股市上漲有助于消費,但是在“瘋牛”下股市可能抑制消費。盡管“賣房炒股”并不普遍,但是減少當期消費投資股市,以追求更多財富并非不可能。當“追求財富導致的消費減少”超過“財富效應導致的消費增加”,總消費將減少。事實上,從2014年7月股市大牛至今,消費沒有任何起色,甚至節節下滑,盡管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至少表明股市對消費的刺激非常有限。
最后講投資,根據Q效應,股市上漲有利于企業擴大再生產,但是在泡沫存在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只設廠圈錢而不投資的情況。更嚴重的是,企業“不務正業”參與炒股不在少數,僅就上市公司而言,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共有337家上市公司持有1336只股票,77家上市公司投資股市資金過億。由于不需要公開披露數據,非上市公司投資股市的情況可能更為嚴重。如果股市表現一般,那么,這些資金將用于投資,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講,股市“瘋牛”會減少投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