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新常態下,紡織行業如何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與既定規劃目標相比,當前的完成情況是怎樣的呢?在當前國內經濟處于減速換擋的新常態,我國紡織工業也面臨多種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對于引導紡織行業轉型升級有何意義?
今年“十二五”收官,紡織工業預計能夠較好地完成“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笆濉笔俏覈鴮崿F全面小康,實現我國第一個百年夢想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紡織行業實現強國目標的重要階段。目前,紡織工業“十三五”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中國制造2025》提出用三個10年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戰略目標,建設紡織強國是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方向。這對提振行業發展信心、明確發展方向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吨袊圃?025》提出將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作為九大戰略任務之一,強調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對于國家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新常態下,紡織行業如何提高產業創新能力,需要在從提升資源控制力、環境友好度、勞動生產率、時尚導向力的同時,努力實現三個方面的創新,即思維創新、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
在思維創新方面,首先是工業服務化,目前制造業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斷從硬件、設備、生產資源等有形資產向軟件、服務、解決方案等無形資產轉移,服務化已經成為引領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其次是工業資本化,紡織企業需要轉變單純重視產品商品屬性的傳統思維,通過結合政策、金融工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建立自身的金融屬性,努力找到產業的商品屬性與金融屬性的平衡點。最后是工業綠色化,除傳統意義上的節能減排外,循環利用是工業綠色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綠色技術應用與產業化是工業綠色化的關鍵。
在模式創新方面,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推動,我國已經開始出現了從大規模批量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生產的趨勢。大規模定制模式推動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由需求驅動的經濟發展和管理,產業供應鏈開始回歸“客戶拉動”的本質,供應鏈柔性不斷增強。
在技術創新方面,呈現出企業網絡化、生產智能化、營銷數字化、路徑多樣化特點。特別是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這一點。體現在紡織行業則是要加快提升包括智能化裝備、智能化運營、智能化產品在內的紡織智能制造水平,培育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產品創新、精益制造、柔性生產以及供應鏈集成的新型生產方式,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紡織工業經歷過技術管理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的歷史階段。但是由于當時勞動力資源豐富以及市場需求旺盛,傳統的管理模式仍然能夠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使行業實現高速增長。進入新世紀以后,紡織業技術設備、工人素質、生產要求、市場條件等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紡織產業資本和技術投入比例的不斷增加以及外部經濟環境的轉變,日益提高的環保、低碳、清潔生產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和投入成本使紡織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轉型期的危機給紡織業帶來壓力,也給行業內部調整帶來機遇,啟迪企業通過管理創新促進發展的新思路。危機的出現,說明舊的生產關系已經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更加凸顯了管理創新在提升產業和企業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新環境和新條件,迫使紡織企業打破傳統管理模式,通過科學的管理模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紡織行業不斷涌現出管理創新先鋒企業和成功經驗,值得全行業學習與推廣。青島鳳凰印染有限公司重新規劃工藝路線和設備配置,引進先進裝備,攻克關鍵技術,精準均衡前后車速,實現無縫連接,以“染料廚房”概念實現統一化料、統一分配等集成化管理創新,支撐流程再造,實現節能環保。公司以創新思辨打破舊的生產方式,流程再造破除舊結構的束縛,化解舊流程的矛盾,極大釋放生產力。 傳統的量體裁衣模式與現代化工業生產裝備的大規模生產能力需求相矛盾,青島紅領集團有限公司積極創造出新的量身定制方式-吊掛生產管理系統。該系統顛覆原有流水線模式的生產系統,可以滿足同一流水線上生產批量西服,而每一件服裝都有其特定尺寸的生產需求。通過和信息系統的結合,西裝從顧客下單,量體裁衣到服裝制作,以及物流運輸都可以從后臺實時監控。紅領的生產廠房不似其他制造型企業一樣傳統,頭頂盤旋的吊掛軌道,在廠房內穿梭的服裝配件以及每道工序前的計算機,所有的設施都幫助紅領蛻變成為一家現代生產制造企業。
無錫一棉摒棄了傳統固化的思維定式,以專業簡化、流動重組、靈活柔性的思路再造工作流程。公司放棄部分過于深入的技能學習,獲得更加全面的技能掌握,將培訓時長大大縮短;簡化操作流程、摒棄過度的技術要求,不但節約了培訓時間,還大幅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無錫一棉比一般企業更舍得花小錢用于零件維修,而從長遠來看,在小部件上的花費可能決定了機器長期的穩定性和產品質量情況;工人加班工資水平高,使工人加班積極性增加,工人工作的靈活性也更強,舍棄小部分的工資投入能夠換來削減了頂班人員配備產生的成本,降低了無效勞動投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