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政策必須要先讀懂
很多人對A股憂心忡忡,實際上大盤指數不過與去年春天持平,擔憂指數的人數卻成幾何數上升。其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當連續暴跌成為常態,蒸發的不只是市值和財富,還有股民的信心以及相關部門的公信力。
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為了應對全球互聯網化后的第一次金融危機,“四萬億計劃”就此啟動。在這項計劃的刺激下,中國在全世界普遍經濟衰退中獨樹一幟,并且起到了帶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作用,“中國模式”也因此成為熱門詞匯。
究竟什么是“中國模式”?按照某位大佬的說法,“中國模式”的核心是“大政府”,即政府非常強勢,擁有異乎尋常的資源汲取和調動能力,想干就能干。比如2008年說拿四萬億元就能拿出四萬億元,這種能力,恐怕全世界少有國家具備。
股民心中自有一桿秤,里面裝的證監會、央企和黨媒。這個心理是如此根深蒂固,所以當“國家牛市”和“國家隊救市”的說法出來后,大家絲毫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接受了,然后悲催地發現:這招竟然不靈了。
我們都相信,監管部門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現在不管是宏觀經濟還是股票市場,都站在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按照歷史慣例,一個國家的貨幣要成為強勢貨幣,在外匯市場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強政府、弱市場——弱政府、強市場——弱政府、弱市場。
在第一階段,政府可以輕松的利用手上資源干預外匯市場,但隨著而貨幣逐漸崛起,參與交易的國家和機構逐漸增多,在第二階段,干預就會變得越來越難,或者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達成目標。現在人民幣儼然站在了第二階段,與此類似,A股與政策的關系也到了這一地步。
在連續下跌后,股市面臨的也不全是壞消息:目前主板,尤其是滬指300指數只有11倍的PE,此外,經過之前的場外配資和傘形信托的清理,金融去杠桿已經得到有效落實。所以,股指漸進修復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對政策的依賴需要時間消化,情緒的恢復和信心切換也是需要契機。
這并不是什么壞事,盡管熔斷制在4天內就結束了其短暫而又充滿爭議的一生,但也為政策的制定者們提了醒,畢竟與注冊制這些“大招”相比,熔斷制不過是個“小角色”,但如果連它能掀起千層浪,那么在繼續推行新政時,必須要謹慎再謹慎,既不能因噎廢食,半途而廢,也不能追求速度,忽略了市場反彈,這需要更高的決策水平和平衡能力。
據小道消息,未來有可能在國務院辦公廳新設立秘書局,以協調金融和經濟監管機構工作,此局在一行三會之上,也就是說擁有更強的協調能力。目前消息未知真假,如果成真,不乏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效改變當今金融監管割裂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股民也應適當反省,一方面在市場高點貿然進入,一方面暴跌之后一味依賴政策解救,在政策傳導失靈后,更需要學習適應新市場的方法,而不是坐以待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