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A股的突破口必須找到
為什么中國股市26年來總是熊長牛短?為什么在2009年以后全球股市都屢創金融危機前的新高,唯獨中國股市熊冠全球至今?為什么中國股市好不容易發動11個月的牛市卻又很快又回到起點?為什么26年股市中,有10次因股市低迷而不得不暫停IPO?為什么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共計13次,仍然沒能改變股市的生態,不斷地走回頭路?為什么半年來發生3次股災,國家隊動用巨資救災,股市仍救不起來?這是市場各方長期探索卻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
若撇開最近注冊制的困擾因素之外,我以為,A股最大癥結在一二級市場利益失衡。
從源頭上看,從新股發行上市之日起,股權結構就存在天然的重大缺陷:大股東的持股比例75%,而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25%,幾乎是一刀切。
這就為以后股市的種種問題埋下了禍根:大股東一股獨大,前十大股東具有天然的股權優勢和成本優勢。只要上市,就可在一夜間造就一批億萬富翁。由于新股發行量小,中簽難,奇貨可居,且新股的利潤高,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厚,高送轉潛力大,加上市場熱衷于炒新,這樣,新股上市后的定位奇高,動輒七八十元、一二百元。這就為大股東進一步圈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可以通過多次高送轉,拉高隱性股價;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高價大比例再融資而大肆圈錢;再一方面,解禁期一到,就可以高價變現,謀取暴利。
特提出5項建議:
1、應堅決反對搞擴容大躍進,嚴控新股發行節奏。
對上市公司數量擴張,應該加以總量控制。
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三大交易所,至今只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本土上市公司不足4000家。而只有20多年歷史的中國股市,已經有了2800多家上市公司。照理,不能再拔苗助長,一味追求數量,而應通過購并重組,加強質量。
對每年新股的擴容節奏,也應視國情、市道(牛市或熊市、強勢或弱勢、流動性充沛或匱乏)不同,而區別對待。
注冊制或核準制,不能成為IPO可以加速或放慢的理由。只要加強有效監督,核準制未必不適合中國國情,如歐洲國家至今仍實行核準制。
規模比中國大得多的美國股市,2001-2012年,年均發行新股只有110家;2013和2014年,分別發行179家和261家,刷新了本世紀以來的最高紀錄,并且這都是在美國連續6年的牛市的氛圍中實現的。
中國的IPO峰值是2010年和2011年,即便在熊市中,也分別發行新股347家和277家,2014年發行新股96家,2015年發行新股180家左右。考慮到這半年來已發生三次股災,因此,2016年發行新股,以100家左右為宜。
2、按公眾公司要求,改革上市公司結構。
即在上市前,就按現代企業制度的法人治理結構要求,將第一大股東的比例限定在33%以內,將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大幅度擴大,使之成為公眾上市公司。這就從源頭上杜絕一股獨大、大股東沒完沒了地減持的不合理現象。
3、對大股東減持進一步作從嚴規定。
鑒于目前大股東減持,頻頻引發投資者嚴重擔憂和股市動蕩不止,借鑒美國的經驗,建議作進一步限制規定:
第一,大股東,董、監、高在減持股份之前,必須先在財務季報中預告減持計劃,信息發布三個月后,才能減持。
第二,大股東,董、監、高每年通過二級市場、大宗交易平臺,以及其他場外交易方式,減持股份的數額,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的1%。
第三,大股東,董、監、高每年減持股份的總交易額,若大于50萬元人民幣,或交易量大于5000股,需向證監會提交書面申請。
4、對上市公司再融資需設置更嚴格的條件。
第一、新股上市需滿兩年后,方可申請再融資。
第二、每年向股東現金分紅的比例,不得低于利潤的30%,方可再融資。
第三、兩次再融資的間隔,不得少于兩年。
第四、再融資的價格,不是按上報申請方案所確定,而應以證監會批準文件下達后的股價為參照系,不得低于前20天股價的90%,以防止上市公司與機構獲取暴利,平衡一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
5、當控股股東的減持比例達到5%之后,需經股東大會批準,方能繼續減持。因為控股股東的減持行為,也屬于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項。按《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要求,凡重大事項,都須經股東大會通過,才能實施。
在我看來,以上5點建議中,最重要的是第1條和第5條。
第1條是把全年的新股擴容節奏,提前向市場安民告示(如2014年證監會宣布年內發行新股發行不超過100家那樣),機構和廣大投資者就能預先掌握全年市場的供求關系,作出正確合理決策,就敢積極大膽進行投資。
反之,若管理層患得患失,擔心市場好了,但既定的新股數量不能再增加,而感到太可惜,就搞模糊策略,搞黑箱操作,大資金就不進來,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市場持續低迷,連100家都發行不了。
第5條對上市公司大股東最具震撼力,是檢驗你的新股上市,究竟有沒有長期的成長性?大股東是真心搞實業、長期搞經營,還是上市圈了錢之后,打一槍就跑、抓緊變現,另謀出路。
第5條對市場也最具振奮力,可一勞永逸地解除廣大投資者對大小非沒完沒了減持的恐懼,從而增強中長線投資的信念,遠勝過其他利好的作用。
第1條和第5條,對管理層而言,無疑找到了解決26年中國股市積弊已久,積重難返的癥結的鑰匙,有可能成為振興中國股市的突破口、重啟慢牛的進軍號。
以上5條建議是本人采集了多位股市資深專家的智慧而成,但愿劉主席能高屋建瓴,體察民意,修正完善,酌情采納!
隨著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由2005年股改前的1050家,變為現在的2800家。流通市值越來越大,由2005年6月股改前8900億,變為現在的40萬億。
廣大投資者長期被深度套牢,而市場唯一的無風險暴利者、大贏家,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包括前十大原始股東。
因此,中國股市若要想真正救市成功,讓股市能夠長治久安,吸引廣大投資者做中長線投資,營造各方共贏的局面,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就必須從一級市場的重大改革入手,動大手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