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京東阿里巴巴友好合作 5年后劉強東馬云成“冤家”
自京東2004年進軍電子商務領域開始,劉強東和馬云因為同行而成為了“冤家”,同時他們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意想不到的是在后來,京東竟然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保持著合作關系,但就在2011年,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
2011年05月17日,在媒體溝通會上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明確表示,由于支付寶費率太高,因此將完全停止與支付寶的合作。
緊接著就在同年7月,京東商城轉投銀聯懷抱,將從05日起向客戶提供“銀聯無卡快捷支付”服務。至此京東商城成為銀聯B2C電子商務首家商戶。跟支付寶此前推出的快捷支付一樣,銀聯“無卡支付”也為用戶提供無需網銀,通過輸入銀行卡認證信息和手機校驗碼即可支付的新服務。而就業內人士分析,劉強東之所以選擇銀聯,與京東那一階段的發展是相關聯的,京東從自身的發展情況來講,是希望有一家好的、能夠費率比較低的、給的支持又相對比較高的,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去合作。因為銀聯現在無卡支付除了費率低以外,跟各家的合作前期也會有市場營銷費用的投入,這一部分投入企業也是非常看中的,而支付寶是沒有這部分投入的。
當然在2011年的京東,劉強東是非常有底氣棄用支付寶的,因為京東商城的交易中,接近80%的比例是貨到付款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網銀快捷支付、快錢、財付通等其他支付手段。
對于京東棄用支付寶的消息,當時支付寶則回應稱,支付寶理解京東的這一商業決定。
如今,距離京東棄用支付寶已經過去五年時間。對于今天的京東商城,早已推出了自家的“支付寶”——京東支付。但根據艾瑞咨詢出具的2015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報告,支付寶的份額達到47.5%,京東支付只有2.0%。意味著在互聯網支付交易的市場份額比重上,支付寶約等同于20個京東支付。從某種意義上講,京東支付是劉強東的自留地,然而如今的支付寶早已在各大互聯網平臺攻城略地。
截至目前,支付寶的用戶量已經達到4億多人。如果京東沒當初沒有棄用支付寶的話,或許可以獲得支付寶的巨大流量。而且,對于習慣使用支付寶的網購人群,也能方便他們在京東購物平臺實現快捷的支付形式。換而言之,如果京東沒有棄用支付寶,也可以因此的提高自身的電商交易額。
但在業內專業人士看來,從長遠而論,京東停止和支付寶的合作,是有著自己的戰略思考。對于電商來說,支付是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工具。支付工具作為電商平臺必備的工具,不僅能夠獲悉用戶的消費熱點以及消費能力,還能通過海量的用戶數據,掌握電商平臺的每日交易額,以及交易高峰等詳盡情況。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商行業的熱流,第三方支付平臺不斷發展壯大,其內部競爭也是十分的激烈。阿里有支付寶,騰訊有財付通,新浪和百度也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市場上第三方支付廠商越來越多。隨著京東的不斷壯大,成長為國內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如此大的市場,京東自然也想分一杯羹。有知情人士稱,京東在積極研發自身的移動社交產品。誓憑借自己的力量打造“京東系”生態系統,除了電商交易平臺外,京東要做的包括入口、支付、大數據、物流、供應鏈等等。當然馬云絕對不會放任京東帶來的威脅,而掌握在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手中的支付寶,非常有可能成為遏制京東壯大的手段,也即成為一把雙刃劍。
然而由于互聯網互通互聯的特性,各個公司提供的服務都會存在交叉性,所以競爭早已超出自家院落的范圍,上升到了整個生態層面的競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于是,京東在停止使用支付寶后,逐漸朝著馬化騰的騰訊靠攏,不僅合并了易迅拍拍,甚至獲得了QQ和微信的入口支持,也避免自己的電商大數據落入到阿里巴巴手中。
在互聯網電商的激烈競爭的時代,也許劉強東放棄支付寶固然一時心痛,但把自身商業秘密曝光在對手的眼皮底下終究是不可取的,因此唯有走出自身道路,與阿里巴巴“血拼到底”,才能夠有機會占領市場的主導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