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股災一周年的“風風雨雨”
股災,或許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深刻的教訓。但是,投資者,尤其是國內投資者在市場中的記憶,卻是相對有限的。有時候,對于多數深受市值縮水壓力的投資者而言,一旦市場賺錢效應再度興起,則他們很容易忘記掉過去沉痛的經驗教訓,反而把錯誤延續下去,進而導致自己的操作不停挫敗在相同的地方。
從中國版熔斷機制匆匆落幕的事件來看,沒有充分了解好市場自身的運行特征,而盲目復制國外成熟市場的運行制度,卻容易導致政策制度的“水土不服”。與此同時,從熔斷機制匆匆落幕的過程之中,卻或多或少反映出市場政策的朝令夕改,這也是時下A股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一個重要的硬傷。
但是,政策底雖在,卻因國家隊資金接連的護盤效應,而A股市場仍未完全實現市場自我調節的功能,則容易導致場外資金遲遲不敢大舉布局A股市場。由此一來,在股災一周年紀念日之際,股災對市場的心理沖擊仍未完全消失,市場對股災風波的沖擊仍然心有余悸,而A股市場何時能夠真正實現自我調節的功能,或許也就是長期資金,乃至場外資金大舉進場之時了。
時下,距離去年6月中旬以來爆發的股災風波,已經有整整一周年的時間了。然而,在過去一年的時間內,真正能夠保持本金安全的投資者,卻是少之又少,而期間能夠實現盈利的,也就更罕見了。相反,縱觀這一段時期,虧損累累的投資者,卻是不在少數,而更多虧損較大的投資者,干脆把股票鎖定在市場,任由其漲跌,也不再關注,但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是套牢程度的越來越深。
實際上,對于這一輪股災風波,最應該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的,還是那些敢于增加資金杠桿的投資者。
一般而言,場內融資的門檻偏高,監管相對規范,真正出現平倉乃至爆倉的比例并不會很多。相反,作為新興的場外配資工具的大肆崛起,卻憑借著低準入門檻,高資金杠桿率以及缺乏實時監管的特征,竟在牛市中后段,即市場頗為瘋狂的時刻,備受市場的熱捧。
1比3、1比5乃至1比10以上的資金杠桿率,已然遠比場內融資的杠桿率高出不少,但對于很多資金不到券商兩融門檻的投資者而言,卻是一個大大的誘惑。
不可否認,對于中國股票市場而言,直至目前,仍然屬于以散戶化作為主導的股票市場。近年來,雖然機構投資者的占比有逐步上移的趨勢,但因市場違規成本不高,結合機構投資者特有的資金優勢、成本優勢以及信息制度等優勢,卻導致了機構投資者的投機性更甚于普通散戶。由此一來,在此市場環境之下,股市波動率持續高居不下,結合社會民間資金頗為龐大的資金規模,一旦股票市場形成了持續有效的賺錢效應,則很容易倒逼大量資金涌進股票市場。
但是,對于不少資金而言,在市場缺乏理性認識的背景下,很容易會尋求各種可以提升資金利用率的工具,試圖在少有的牛市行情中,獲得短期的暴利機會。于是,在14、15年,尤其是15年的上半段時間里,場內融資規模得以膨脹,而比場內融資更具誘惑力的場外配資更是受到了市場的追捧。由此一來,在全民炒股的熱情影響之下,結合各路杠桿工具的大肆崛起,卻引發了整個市場的杠桿率大幅提升,而在2015年6月中旬之前,市場完全處于加速“加杠桿化”“加泡沫化”的過程,而市場的資金杠桿泡沫也基本達到了極致。
顯然,在牛市行情下,尤其是牛市最為瘋狂的過程中,失去理性,且盲目增加資金杠桿的投資者,確實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或許,在他們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會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
不過,在筆者看來,在這一輪股市暴漲暴跌風波的背后,不僅需要激進膽大的投資者作出深刻的反思,而且對監管機構等相關機構而言,更需要借助股災一周年的紀念日進行深刻反思,并引以為戒。
事實上,對于股票市場來說,當市場泡沫達到極致的時候,往往會存在自我調節的強烈要求。然而,當我們回顧去年股災風波爆發前后的監管舉措,卻不得不進行重新考量。
其實,在去年4、5月間,監管機構已經逐漸意識到股市泡沫不斷膨脹的風險,并先后采取警示市場投資風險以及適度“去杠桿化”的舉措。但,遺憾的是,因當時市場追漲熱情非常濃厚,適度的監管動作已然不能有效壓制市場的投機熱情,而蜂擁而至的新增流動性,結合各式各樣的資金杠桿工具,卻把股市泡沫抬升至更高層次的級別。
進入去年6月份之后,監管機構對股市的監管手段顯著提升,并加快了當時市場的“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過程。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市場本身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而當市場泡沫達到極致之際,市場的調整需求也將會愈發增強。
但是,有一點,卻很容易受到市場的忽略,即杠桿資金不僅具有助漲的影響,而且還具有助跌的功效。然而,當市場泡沫達到極致之際,市場容易形成階段性的重要拐點,而在此期間,市場加速“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舉措,卻容易引發市場的集中拋壓,甚至容易引發去年6月底、7月初市場喪失流動性,而引起的千股跌停到千股停牌的局面。由此可見,監管機構在市場形成重要拐點之際,卻動用加速“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手段,卻容易加劇當時市場的失速下行。與此同時,因其沒有在更早的時間點內采取果斷的降溫手段,卻間接加劇了后續市場的拋壓風險。顯然,這一點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此外,備受市場熱議的,莫過于今年1月初熔斷機制的匆匆落幕,而引發了當時市場接連非理性暴跌的行情。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對于運行不足一周的中國版熔斷機制,最終得以在1月7日果斷叫停,否則其仍可能會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殺傷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