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的誘惑
他不認為自己是創業者,但這并不影響他旗下的創新工場正在聚攏愈來愈多的創業尖兵。
他也不承認自己是老板,甚至比較忌諱人稱他為老板,但這并不否認事實上他是“追隨內心,掌控自我”的老板。
這就是“創新實踐者”李開復。
一年前,他曾經開玩笑地說,“你們誰都可以‘玩’,就我不可以,看來這個老板對自己的要求還頗有幾分嚴格。”
一年后,創新工場從自我培養創業者到引進創業團隊,隊伍也相應從“光桿司令”“膨脹”到200多人的規模。
李開復一直把他的工作理解為一種神圣的使命,強調要藉此培育創業者的黃埔軍校。在工場,他扮演創新天使的角色,但并不是哺育溫室里的花朵。他常以標志性的裝扮示人,以裁剪得體的著裝,優雅地招待來賓。
對于提問,他總是露出被吸引的表情。他機敏地回答記者的問題,并保持著愉快的表情。
激情
“來到創新工場,追尋的就是工作激情。”工場創始人、管理合伙人汪華說,“一個業務從零發展到幾千萬美金或很大,當你做大了以后,就發現沒有那個激情了。”
盡管當初他覺得李開復要在中國培育早期創業公司的事太難。但“讓我能持續不斷地處于早期創業的階段,跟很多創業者一起工作,做投資、孵化、幫助和指導,幫他們從0做到100,從100到1000。我享受這個過程。”這就是他加入的動力。
“初來乍到,我的感覺就是興奮,雖然擠得一塌糊涂,但是進去以后感覺熱乎乎的。”追隨李開復多年的現任首席運營官兼合伙人陶寧如此回顧自己在創新工場的感受,這似乎印證了外界所傳言的“打雞血”的感覺。
“當時就是來瞧一瞧,但瞧一瞧、談一談就被吸引住了。”來自臺灣的蔡學鏞,到創新工場之前,在阿里巴巴支付寶作架構師。作為工場的首席布道師、軟件架構師,他非常高興能夠在工場發揮技術專長,做技術架構,并且做技術對外溝通、宣講,所以他的名片上會多一個首席布道師的稱呼。
欲抓住“最后一次為自己做事情機會”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徐毅斐抱著“創業”愿望來到創新工場。他認為,到30來歲如果再不出來做點事情的話,過了這個年齡段,機會就不多了。
“半年之內有一點宛若新生的感覺。”徐毅斐如此坦言自己在創新工場的激情與感受。
“魔圖精靈”負責人宓金華則說,剛到創新工場的時候完全是滿腔熱血,作為工場內部栽培的項目負責人,她感受到不管是專業人士的教導,還是工場的指導,對她和團隊都有很大的幫助。
起初并不認識李開復的希臘人易可睿,一封郵件就換取了加盟創新工場的機會。她同時也想用她9年的創業和孵化經驗去加速三個孵化計劃之一的“助跑計劃”。
“激情常在。”吳卓浩骨子里面特別喜歡嘗一些新鮮的東西,難怪他能夠輕松地勝任用戶體驗總監的崗位。他最看重創新工場的執行力、協調力、創新力。“就像我剛給辦公新址裝修一樣,用戶體驗不光是對外做最好的產品,對內也要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最好的環境。”{page_break}
改變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個團隊的話可以走得更遠。”這是“豌豆莢”項目工程師鄭煥德在創新工場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點心”項目工程師葉哲偉說,“能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以后可能成為一個有創業潛質的人的話,這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豌豆莢”負責人王俊煜告訴記者,“對我自己來說,從一個領域的專家、員工的角色變成了自己去負責一個公司的創業者的角色,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來到工場最大的收獲,就是工場對創業團隊給予了很多支持,比如說資金、法務、財務,也會教我們很多的知識和做事的辦法。”
“友盟”團隊工程師陳彧堃說,從一個學生向一個創業者轉變,在這個地方就能最快地適應這個轉變過程。
在創新工場,陳滿硯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個,并不是說活很難干做不完,而是氛圍不一樣。“當你發現周圍的同事都在兢兢業業做事情的時候,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我愿意在這里投入更大的精力,希望我做的東西是非常獨特的東西。”陳滿硯興奮地說。
“借助這個平臺的話,起步會快一些。”“友盟”創始人蔣凡告訴記者,創新工場對他最大的改變和幫助就是:吸引優秀人才、拓展思路、產品推廣。
“這是一個絕佳體驗。”樂啊網項目創始人、中國網絡第一娃李琪緣認為在創新工場創業,就像一個盜墓空間的產品,每天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第幾層,非常興奮于每天團隊的進步,也非常興奮于每天去談不一樣的事情。
這就如同李開復反復強調的,在創新工場,你可以感覺到每一個人對業界、戰略、運營、產品、用戶,都有很好的感覺和很多的成長。
不掌控
“工友”多了,對于“消化”方式,李開復自信談到“有進有出,剝離獨立”。
“我們可以給工友提一些建議,但一般獨立剝離創新工場之后,就完全是一個自主的公司。”無疑渴望獨立既是李開復對工友們的外在要求,同時也傳達了工友們內在的心聲。
“友盟”工程師陳彧堃最為欣賞的是創新工場不是一個溫室。“并沒有老板,一來就告訴我說你遲早要獨立出去,你得先想好,離開創新工場之后要怎么發展。”
李開復強調,因為本身從商業角度,創新工場跟項目之間是投資和被投資的關系。“每個項目都是獨立團、獨立的團隊。他們不是比誰找錢的速度快,而是比誰貼近用戶的速度快。”
在創新工場,陳滿硯收獲最大的就是自主權,“項目過程中,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加進去,而不是說讓干什么就干什么。”這也正是李開復所精心培育的對創業團隊“只指導,不掌控”的規則。
“因為你未來要做一個CEO,不可能只懂技術或者只懂產品,必須要全方位地發展。”這是李開復給旗下創業者尤其是項目負責人提出的基本要求。
“占有股份,但不控股。”李開復理清了和被孵化者的關系,“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不可能說又投資,然后又干涉你的內政,我們更相信團隊有能力足夠應付未來市場的競爭。”
剛來的時候可能有點像老師(不是權威性老師,而是選修課老師),后來像教練,慢慢地像董事,最后就是自主。這是李開復為項目團隊規劃的關系。
“我現在越來越相信創業者幾乎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至少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已經決定。”這不是句玩笑話,也許里面折射出他自己的影子。李開復仿若是個命定論者,有時候又是環境決定論者。
“進入創新工場的人一定是想要掌控自己命運的人,不安于世的人。”李開復如此描述自己的團隊,同時側面也對招募什么樣的創業者提出了規范。
“我覺得我就要來這里,要做一樣不能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產品,起碼是流著自己的血液的產品,這是工程師應該有的素質。”一位工友告訴記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