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需要國服嗎?統一服飾懷舊還是倒退
十一長假期間,各地大學生集體穿“漢服”,或祭孔,或進行文化表演。假期剛結束,又有數名教授呼吁建立“國服元素庫”。關于國服的討論也愈演愈烈,漢服、唐裝、旗袍乃至中山裝,到底哪個更適合作為“國服”,成為爭論的焦點。
當然,也有反對者認為,如今的自由時代,人們不再需要統一的服裝來表現特征,更迫切的是搞清楚傳統文化中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問題,而不是在細枝末節上糾纏。
那么,中國人究竟需不需要國服?哪種傳統服裝更能代表中國文化傳統呢?
【國服不應完全復古】
關于“國服”的討論一直爭論不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人們一再提出“國服”的概念?
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孫立群說:“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沒必要非得找出一種能代表中國的國服,之所以很多人提倡國服,多是由這些年的復古風、國學熱所引起,社會上流行懷舊思想,總有人覺得今不如昔,古代什么都好,這種思想其實是學國學的一種誤區,或者說偏見。”
學者秋風則是贊同“國服”的人之一,他說:“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國服,如今西裝盛行,各種正式場合人們都穿西裝。一個大國,有悠久文明的民族,卻沒有一種能夠在正式場合穿著的服裝,實在荒唐。當然,我不贊同完全的復古,不管是漢服,還是清裝,成為國服都不現實。我希望能有一種文化自覺,表現在服飾上,既能繼承傳統文化,又適合現代社會的樣式,作為正裝,出現在重大的場合中。”
那么如何制定今天的國服?秋風說:“可以由設計師設計,公眾參與討論,制定出一些代表中國文化的服裝。至于生活中,可以多提倡傳統的儀式和服裝,但不必強制,人們可以自由選擇,選擇西式的,也應任憑自然。”
【古代服飾是等級制度的體現】
那么,國服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唐裝?漢服?長袍馬褂?旗袍?究竟什么樣的服裝能代表中國文化?
孫立群說:“其實傳統中國社會的服裝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好。傳統中國是個等級社會,在服裝上有著非常森嚴的等級差異,官與民不同,官與官也不同,什么樣的身份穿什么樣的衣服,這里面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一旦越過,就要承受嚴厲的懲罰。而這些等級的差別非常細致,包括樣式、顏色、花紋等服裝所有的內容。因此,古代服裝與其說是文明的代表,還不如說是等級制度的體現。”
另外一方面,幾千年來傳統服裝也一直在變遷,沒有恒定不變的標志。孫立群說:“先秦的衣服和魏晉不同,魏晉和隋唐又不同,隋唐與宋明又不同,可以說一直在變化,并且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規定統一的服裝,這很難實現。”
既然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統一的國服,那就意味著今天同樣沒有可以參照的標準。秋風也認為,國服沒必要完全統一,在正式場合能有一種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服裝即可,生活中沒必要人人穿。
【國服更像是戲服】
近年以來,在大大小小的“國服”、“華服”、“漢服”活動中,人們穿出來的衣服看起來像模像樣,卻常常經不起推敲,甚至有批評者表示那些服裝更像是戲臺上的戲服。
孫立群說:“我想,所謂國服,其實是一個美好的想象,不可能實現。我也看到過一些大學生穿華服的照片,服裝確實經不起研究,看起來像古代的衣服,但并不嚴格。”
中國的服裝本身也在隨著時尚的變化而變化,沒有統一標準。有人喜歡漢服,但是漢朝的服裝本身也沒有標準,寬袍大袖的并不一定就是漢服。孫立群說,比如魏晉的峨冠博帶,也只是少數人穿的,穿那樣的服裝要有錢、悠閑又有地位才行,老百姓能穿著寬袍大袖下地干活嗎?一般來說,老百姓多是短裝,短打扮,方便勞動,不僅實用,也是條件所限,簡便而又樸素的衣服才能穿得起。
所以,今天流行的各種華服、漢服、國服等,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服裝。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幾千年等級森嚴的服裝制度之后,今天的人們還要為服裝而付出自由嗎?孫立群說:“今天人們穿衣服很自由,選擇也很多,倒退幾十年這是不可想象的。”
【服裝從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各種穿傳統服裝的活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得不重視,那就是中國傳統服裝的多樣性。
孫立群說:“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少交鋒、交融,在孔子時代,被發左衽被看作沒有開化,但到了趙武靈王,又推行胡服騎射,到魏孝文帝,又推動漢化,這種文化的交融、交鋒、交流一直不斷,到今天,我們應該有一個現代化的認識,而不是沿用傳統的觀念。”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而實際上,在今天,不管是孔子說的左衽還是右衽,都不應該成為服裝的某種標志,這也正是今天“國服”潮流中值得注意的問題。正如孫立群所說:“服裝是自由的選擇,是個人審美的結果,自由一點,寬泛一點,讓人們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很好了。”
經典誦讀
●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禮記》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
●《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面獸心。《漢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