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前三季度經營慘淡模式變革呼聲再起
百貨業前三季度的慘淡經營,讓模式變革呼聲再起。北京商報記者對比包括王府井、天虹、翠微股份、北京城鄉、首商股份五大上市百貨前三季財報發現,營業收入下滑成為常態,有的企業凈利潤暴跌近40%。與之相對應的是,零售業也在加速關店過冬。同時,零售業弱化聯營回歸自營的呼聲在業內此起彼伏。
今年1-9月,除了天虹實現營收120.33億元、同比增長6.42%的業績外,其余四大百貨三季度遭遇業績重創。北京城鄉營業收入15.9億元,跌幅達到11.64%;翠微方面下降9.09%;王府井以及首商股份分別下降6.77%和2%。
同時,首商股份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凈利潤為1.75億元,下降39.67%;即使是百貨大佬王府井也出現了15.08%的下滑;翠微股份的這一數據則下滑34.95%至6613萬元。
傳統百貨低迷,除了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外,商品高價成為阻礙消費者購買意愿的重要因素。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消費者王女士發現,一款名為恩裳的針織衫,專柜價為2890元,天貓售價為1445元。在今日到來的第六季“雙11”,天貓、京東、蘇寧、國美等各大電商紛紛打起線上價格戰,對線下百貨行業造成沖擊。
從去年北京老牌百貨三利關店到今年百盛、華堂商場紛紛閉店也讓業界擔憂傳統百貨的未來。5月,北京華堂關閉了望京店;9月,北苑店關店。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明年初華堂西直門店也將結束經營,這也意味著北京華堂將收縮至5家賣場和1家食品館。
北商商業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北京市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萬文英表示,百貨業已失去最初的商場買手能力,只扮演“二房東”的角色。要想改變困局,傳統百貨亟待回歸本質,層層盤剝的聯營模式應盡快弱化或終結。
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在零售業相對發達的美國和日本,百貨店主要的經營模式是買手制,這使商場的稅前利潤大多超過35%,最低也在25%左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