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洪水猛獸”的電商如今也開始面臨轉型
雖然借著政策的東風,但是實體商業要想改變近幾年的頹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今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表示:“純電商必死,新零售即將誕生。”這并非馬云喊的口號,去年京東以43億元戰略投資區域性商超永輝超市并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今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又宣布戰略投資20億元三江購物,成為這家社區商超企業的第二大股東。被電商壓制多年的實體商業以及商業地產商似乎看到了喘息之機。
對于實體商業來說,這是一次扳回一城的機會。根據睿意德近期發布的《消費涉及趨勢下的新北京商業地產》顯示,電商市場增長率持續下行,紅利期結束,商戶的競爭加劇,主流平臺全面向線下滲透,實體與電商之爭宣告結束。
根據易觀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網上零售額達3.4651萬億元,增速為26.1%,而2014年、2015年分別是49.9%、36.2%,這三年網上零售額的增速一路下滑。
與此同時,平臺商戶之間的競爭加劇,推廣費用高企,這一方面造成了商戶的回流,電商品牌開始開設線下體驗店、快閃店進行引流和銷售;另一方面,電商平臺也開始積極進行破局探索。
與房地產調控力度持續加大,銷售及土地政策全面收緊不同的是,實體商業被國務院上升為改革的新方向,并且給予了減輕稅費、加強財政金融支持等紅利。
由于土地供應的收縮,支撐北京實體商業回暖的資源并不充足。2016年,北京商辦用地成交規模不足去年的60%,主要釋放于通州和大興,主城區的商辦用地幾乎被瓜分,而遠郊的產業支持尚未形成,近郊將成為商辦用地主戰場。目前,北京近郊商辦用地均價已經在逐漸追上主城區。
而在土地價格不斷攀升之際,實體店鋪的增長不無意外地趨冷,今年北京市場對商鋪投資持冷靜態度,價格比去年上漲27%,去化率提升2個百分點,但仍舊不足50%,去化壓力仍舊很大。
這逼迫著開發商逐漸選擇輕資產運營,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總經理崔崇彥表示:“現在大家發現商業持有的成本越來越高,沒有辦法用租金去平衡。這就自下而上地去逼迫我們重新考慮變現模式,北京現在就非常明顯,拍地政策對持有要求非常嚴,但是對于退出機制,包括持有、證券化等等,這些頂層設計都沒有做。”
與此同時,開發商還得為之前幾年的不理智“還債”。2016年新開業購物中心145萬平方米,與之前計劃開業的221.7萬平方米比較,開業率僅54%。這其中近40%的無效供應大都是2011年到2014年之間開發商對商業項目不夠謹慎造成的,還有一部分是受到品牌拓展速度放緩的影響導致延期開業。
2017年計劃開業153萬平方米,預計能夠如期開業的項目可以達到80萬-90萬平方米,北京商業地產全面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市場的空白區域已經不存在了。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如何抓住市場的痛點將成為實體商業復蘇的關鍵。
隨著城市的擴容,層級的打破,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消費者購買能力、審美水平、價值觀都不再那么割裂,即便是遠郊的人群,也有能力與意愿去消費,而消費的重心從結果轉變為過程,因此,未來商圈的分布更加扁平化,購物中心從以檔次、業態為維度的協同式發展,轉變為更加碎片化的集裝箱式的發展。
如果能夠抓住新時期的商業市場的特點,或許實體商業將再現轉機。在崔崇彥眼里,百貨或許會是最先復活的產業,“我認為百貨會成為下一代購物中心新調整的模式,百貨具備了非常強的感性溫度的服務,同時具備了非常精細化的運營操作。”
重回北京的老佛爺在今年實現扭虧為盈,百盛在上海和成都相繼進行改造,這都被認為是百貨復出的信號,在政策的保駕護航下,這樣的信號或許也在預示著商業地產的春天即將來臨。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