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之轉移:訂單漂移的現實與夢想
產業轉移,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一種表現
泰豐早就去越南開廠了。
這個耐克最大的貼牌加工商,原先根據地一直在深圳、東莞等地。
但是,隨著泰豐企業在越南同奈省和頭頓省等地區代工廠相繼投產,中國產能則只占32%。
而耐克另一家重要代工企業裕元工業(集團)也開始了轉移。
2003年,裕元在中國大陸、越南、印度尼西亞擁有的生產線分別為161、78和51條。如今,這個數字分別是226、120和114條。
耐克的情形并非特例。
“我們正受到中國制造業工資急速上漲的影響。”美國品牌COACH董事長兼CEOLewFrankfort說:“五年內,中國產能將削減到40-50%,并將新訂單轉移到印度、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
同樣,南京的服裝老板王先生從東南亞考察歸來,他認為孟加拉是“走出去”的一個方向。
“孟加拉政府規定紡織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為1662塔卡,約合人民幣只有180元。”他說,孟加拉國所得稅稅率為37.5%,并對外國投資者,可免最少5年。若選擇在孟加拉國出口加工區投資制衣企業,可免收入稅10年。
其實,今年年初,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春季大調研中,我們發現某服裝企業與作了20多年的國外老客戶分手,主動放棄了訂單。
而這批訂單最終流向了孟加拉國。
據了解,2011年家樂福在國內訂單金額為3億美元,分散在全國各地40余家加工廠。但是,現在家樂福將訂單逐步轉移到東南亞,中國訂單量減少了10%以上。
其中一個加工廠,將附加值低的加工產品轉移出去,而把附加值高產品放到自己在國內的新生產基地生產。
目前,該企業已經在柬埔寨投資建廠。
其實,南紡集團老總表示,其客戶(面料企業)的訂單,1/3轉移到印度,1/3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亞。
廣東的百納威實業公司,則把去考察柬埔寨,做為應對美國客戶的一個籌碼,否則定單可能現在就大幅度轉移。
吉紡曾在十一年年前在柬埔寨設廠,但因基礎設施等問題,來到了東莞茶山,現在其大股東卻希望,再到柬埔寨設廠。
而杉杉的做法,就是將兩個工廠轉移到安徽和福州,以降低勞動成本,留在寧波的工廠則做技術開發。
“這對中西部是一種機遇。”領秀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勇斌說。
在新嘗試過程中,“要提升比較優勢,”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說,“首先要研究東部怎么升級,以及怎么向中西部轉移,以實現優勢升級空間調整。”
杜鈺洲前段時間到河南安陽考察四個工業園時,紅火的場面給他留下了很深印象,“原因在于成本低。”
正是看到這樣的機遇,“中西部各省市出臺了各類優惠措施,爭抓機遇。”一位業內人士說。
比如,在河南滑縣,政府投資15億元,建設總面積達八九千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和配套設施,并對第一批入駐的企業免收3年租賃費、所得稅等,還給每家企業3萬至5萬元的安家費。
而2005年鄭州提出“中國女褲看鄭州”后,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當即批示:蓄勢而上,打響鄭州女褲品牌。后來他到服裝園區考察時,提出了“要把服裝園區建好,讓河南服裝騰飛。”
顯然,河南人力資源優勢是其他省份不可比的,但加工水平和管理還存在問題。
于是,去年他們創辦了河南服裝技師技工培訓學校,并在人口大縣設立分校。同時,在全省開展“巧媳婦千百億”工程,把八百萬巧媳婦當做財富挖掘出來。
其實,重慶、四川等地也在蓄勢待發。
但是,“要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找準自身優勢。”陜西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陳會安說,陜西要把科技、教育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實際上,去年元月頒布的服裝紡織防靜電和阻燃標準,就是按照陜西標準制定的,相關儀器也由陜西生產。
由此,陜西服裝行業協會去年專門組織了專題報告會,邀請陜西省紡織科研所、陜西元豐紡織科技公司領導和專家,進行最新防靜電防護服裝國家標準培訓。
同時,他們還舉辦了第三屆日本重機生產管理培訓班、特種防護服裝生產許可證申辦程序培訓班……
而武漢,則“主動引進韓國大邱16家企業,以健全產業鏈。”武漢市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說,2010年他們去韓國參加釜山紡織服裝博覽會后,18家韓國企業又回訪武漢,并決定在武漢發展。
同時,中西部要健全產業鏈等環境,“品牌轉到內地來,也不要只是一個廠的轉移,而是系統轉移。”湖北省服裝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林友松說。
“產業轉移至少包含制造業、零售業、服務業、物流產業的轉移;同時也是文化、創意時尚產業的轉移。”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也這樣說。
而要完成高層次轉移,“企業之間要開展資源、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多元合作,學會用新技術、新觀念武裝發展服裝產業。”中國服裝協會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說。
“我們不要擔心被整合,只要能整合,就能優化自己。”比藍國際投資顧問總裁李凱洛說。
如此一來,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沿海企業則利用研發、品牌等優勢,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從而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區域布局。
但問題是,東部企業在沿海還有多大提升空間?
而就是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四川、湖南等省份也缺人。”廣州市番禺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說。
顯然,當勞動力價格不再便宜的時候,加工貿易在中國就難以為繼。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即使當前中國農村還有1億左右勞動力未轉移,留給中國外貿的轉型過渡期也就僅僅10年。
而從另一方面看,東部和西部開啟的民工大戰,說明東部企業運營水平和西部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同層次競爭的問題。
“轉還是不轉,怎么轉,企業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復雜了。”步峰鞋業董事長林鴻鳴說,產業轉移的問題,他還沒有想好。
看來,中國發展需要重新構建新模式,轉型是第一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