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2014年下降7%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下降7%。不少曾經風光無限的外資企業,紛紛縮減在華營業規模。有專家表示,部分外資企業面臨調整,與早期布局于過剩行業有關,當下需要轉型,從低端制造到中高端服務、從過剩行業向新興行業轉型。
2017年才畢業的李娟,一心想進外企工作,從研一開始她就去各類外資公司實習,留意外企校園招聘信息。原本信心滿滿的她,在見證許多響當當的大牌外企陸續減招甚至不招工的現實后,現在心里有點沒底了。而這,也是部分在華外資企業現狀的寫照。
傳統的在華制造業外企,面臨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壓力加劇,部分鐘表企業、手機企業關閉了生產基地或工廠,如西鐵城、諾基亞等。一些外資制造企業,正加速將生產類業務遷往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或印度。
實體商業領域,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百盛商業集團,從2012年至今在華也已關閉多家門店。 2015~2016財年一季度,百麗國際在內地的零售網點數目凈減少167家,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滑7.8%。
對于企業當下面臨的境況,外資基層員工感觸最深。在北京朝陽區CBD一家外企工作的周瑋告訴記者,過去自己所在公司是職場人爭相進入的地方,如今不僅鮮招新人,而且員工每次聽說有海外總部的人來,都擔心宣布裁員消息。
在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院長王瑞華看來,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產業價值鏈提升,外資企業營商環境都在發生變化。而人力成本、租賃成本增加、市場需求趨于飽和、中國本土替代技術持續崛起,使得中國市場的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許多外資企業對華市場變化和反應速度不夠。
英中貿易協會中國區執行總裁狄思杰則認為,全球貿易進入深度調整期。在華業績下滑不是所有外資企業,目前在華出現利潤下滑的外企主要集中在PC企業、消費用品制造業等。“越來越多的新領域,包括醫療保健、教育、專業服務、創意產業等蘊含增長潛力。對外企來說,黃金時代并未結束。”他強調。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告訴記者,許多外資早期布局過多涉入傳統產能過剩領域,導致利潤率持續下降。而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出臺優惠政策,吸引關鍵技術領域制造業回流本土。
“在新的經濟形勢背景下,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方式一定要從關注短期轉向長期,技術引進從簡單轉移到高端。”王瑞華說。而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2015年上半年,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吸收外資增幅均在10%以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