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逐步退出“世界工廠”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近日,由于匯率波動以及工資成本上漲使來自中國的出口產品利潤越來越薄。在一些行業,在中國生產已經變得和在東歐、甚至在德國生產一樣昂貴?!爸袊鳛槭澜绻S”的經濟模式顯然已經落伍了。歐元疲軟加強了這一趨勢。
無獨有偶,澳大利亞《商業觀察者》網站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工資迅速增長影響中國制造業的魅力。2000年,40%的耐克運動鞋由中國制造,13%由越南制造。2013年,中國生產的耐克鞋只占30%,而越南生產的猛增至42%。而到了2015年底,東南亞國家已經可以與中國平分全球運動鞋市場的份額了。
對此,專家們表示,雖然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中國制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的優勢正在失去,但中國制造業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技術優勢,況且,中國擁有大批技術精湛的熟練工人,所以中短期內中國不可能脫去“世界工廠”王冠。不過,筆者認為,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痛苦的轉型期,目前存在著三大挑戰。
首先,勞動力工資每年遞增,再加上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貨幣的升值,使得中國人工成本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據研究機構統計,從2000年至2015年,中國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1.4%。即便和美國這種工資水平處在世界一線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也未見得存在優勢。因為,美國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4倍,所以中國勞動價格雖比美國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便宜。
再者,中國人工資漲幅已與東南亞國家拉開距離,這得很多國內外企業主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2012年,中國人的年均工資是6500美元,比泰國和菲律賓高出30%,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二到三倍,更是柬埔寨的五到六倍。為了節省人工成本,不僅是外國公司,就連中國公司也會到海外尋找廉價勞動力市場,這將給中國決策者提出新的挑戰。
最后,中國東西部勞動力價格差距正在縮小。有專家曾提議,將東部制造業搬遷到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但即使外國公司把工廠搬到中國較為貧窮落后的中西部,也只是權宜之計,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差距正在縮小。調查顯示,中國東部沿海和西部省份的工資差距只有5%到6%,因此搬遷工廠帶來的成本優勢在一兩年里就會消失。
曾幾何時,中國被戴上“世界工廠”的桂冠,源源不斷的向發達國家輸送廉價商品,也助推了國內經濟的高增長。但這也帶來了諸多問題:
一方面,中國企業從國外換來了很多花花綠綠的鈔票,按照規定必須進行結匯,這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基礎貨幣超發嚴重,給通脹埋下隱患。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是消耗了大量國內資源和環境、壓低勞動力工資而獲得,而這種紅利的釋放,本身也不具備可持續性。
所以,中國逐步退出“世界工廠”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從短期來看,中國有優越的基礎設施、完整的供應鏈,以及技術成熟的產業工人,這將給中國制造結構轉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一方面,迫使中國經濟完成結構性轉型,即從出口導向型轉為以內需為主,從而減少中國經濟對海外市場的依賴。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在經過20年的迅猛發展之后,由中低端制造業逐步向高端制造業轉變。曾經是服裝、玩具等廉價商品的全球工廠——正在努力向汽車、飛機以及電子產品等更高價值制造業轉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將是中國制造由原來的“世界加工廠”轉為“世界智造廠”的起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