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類等企業的印度市場攻略
過去十年,中國這個制造業的大國,悄然邁開了到國外投資建廠、開拓國外投資時不可忽視的箴言。
萬邦鞋業:
溝通渠道暢通非常重要
“首先要了解當地的法律和投資環境,必須充分了解,因為印度的法律規定得很細,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中國人可以加班,但印度很多人下班后是要回家的,加班是不受歡迎的,這方面要做好互動溝通。總結起來就是,廠商到了新的國家必須遵守法律,跟當地法律部門溝通,注重人的管理,這些都是過去在印度的投資經驗的總結。”萬邦鞋業公司的總經理楊紀政表示。他擁有長達5年的印度投資經驗。
萬邦鞋業是大型代工廠,專業代工生產知名品牌adidas運動鞋。1991年在廣州正式成立,后來工廠搬遷到清遠成立萬國鞋業(清新)有限公司,隨后于2006年在印度設立工廠。
選擇在印度投資新工廠,是因為當時新《勞動合同法》執行、人民幣不斷升值等因素對國內投資環境的影響,萬邦鞋業作為大型代工廠的利潤已不斷下降,于是在內部討論之后,楊紀政決定尋找新的路徑——開設印度加工廠。
2006年,恰逢印度有關方面在中國招商,機緣巧合之下,萬邦鞋業與印度政府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選擇位于印度清奈西北方向的一處地方建廠,工廠從簽約到投產只花了11個月,總投資額超過8000萬美元。
如今進入在印度發展的第五個年頭,萬邦鞋業在印度已經擁有超過7000名員工,產能提升至每月40萬雙。這7000名員工加上采購服務等部分外包服務的人員,萬邦鞋業在印度帶動了上萬人的就業。相比之下,中國的生產基地清遠工廠也只有1.3萬名員工。
管理這近萬名印度本地工人,楊紀政也經歷了一番摸索。在楊紀政看來,中印員工之間有著很多的區別,印度員工和中國員工的管理理念和溝通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說,印度的工廠以男性為多,占了65%,但清遠的鞋廠則以年輕的女性為多;印度工廠的員工穩定性比較高,三年以上工齡的員工占了近40%;印度工廠員工一般住在離工廠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下班后都愿意回家,而清遠工廠只有34%來自廣東,60%多是來自鄰近省份。中印雙方工人的住宿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楊紀政展示的照片看來,其在印度的配套宿舍,平方整齊排列,周邊綠樹環繞,環境優美。
“印度的工人非常注重感情。”總結中印雙方員工的不同之處后,楊紀政表示。為此,楊紀政在印度的工廠增設了一些溝通的渠道,如開通總經理郵箱和電子郵箱供員工反饋意見;由員工推選各部門組織代表隨時反映意見;每月召開全廠員工會議以及每周召開部門主管協調會,保證溝通渠道暢通。
楊紀政表示,在印度要實現本土化的管理,專注人的管理,還需要做到平衡幾方面的關系。第一是有回饋社會的措施,爭取當地社區的支持,因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在印度是很重要的。萬邦鞋業在工廠所在的當地社區支持學校建設,修橋建路,取得了當地居民的支持。
與當地媒體的關系也對工廠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楊紀政表示,剛去印度的時候不了解,以前覺得管生產就可以了。去到印度后才發現,只要工廠有什么狀況,媒體都會做報道,為的是讓政府和居民放心。印度擁有發達的傳媒業,有幾個電視頻道是全天24小時播放新聞,所以需要主動讓當地的媒體知道公司的發展情況。{page_break}
華為:本土化是投資成功關鍵
“要了解你所投資的產業,要了解法律稅務的操作,還要注意內部管理問題。一般企業的海外業務沒有問題,但是跨文化的管理有很多細小的方面需要注意,在進入印度之前要有判斷,你的資源是否可以支持你的發展。”華為高級副總裁姚衛明總結道。華為在印度的發展已經有超過10年的歷史。
印度的發展模式與中國有所不同,科技的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制造業。印度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市場,擁有全球第三大科技勞動人口。印度的電信業是開放的市場,面向全球的競爭,運營商有20多家,但很少是國營的,競爭非常激烈。印度的電信資費很便宜,對于進入者來說,要在印度的電信產業站穩腳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既要迎接來自全球競爭者的挑戰,又要保持低資費。這些都是對從事電信業的華為的挑戰。
針對印度的本土特點,華為在印度首先開始的是研發工作。研發工作運營上軌道后,才開始銷售服務市場等的鋪設。“在印度,除了研發人員,加上合作采購等,帶動了上萬甚至更多的人就業。現在華為在印度有十多個分支機構,直接運營平臺平均每年達1.5億美元投資。”姚衛明表示。
目前在華為印度公司的員工中,99%是印度本地人。為了推動華為在印度的本土化發展,華為任命印度本地人擔任高管,要求來自中國的員工取印度名字,以便更好地融入印度本土文化。
華為在印度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此前曾多次傳出競標受阻等新聞。不過,10年的時間過去,華為在印度的發展已經初成規模,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羅爾建立了海外最大的研發中心。未來五年更將在印度投資20億美元,建立全新的研發中心,擴大在印度的業務規模。
姚衛明認為,“印度化”是華為歷經困難卻能夠生存下來并不斷壯大的重要因素。對于華為來說,“印度化”意味著在做好自己的同時,積極融入印度社會,履行社會責任感。
“救災、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工作,都已經開始了幾年。我們在印度推動類似于中國希望小學的社會工作。從2007年開始,3年內支持印度1000所印度貧困學校的基礎設施和發電設施。”姚衛明表示,印度社會特別看重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過去十年的發展有很多體驗,包括經歷一些挑戰,得到很多教訓,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喜悅。總的來看,國際化的過程中,特別是長期扎根一個市場,不是簡單的買賣。不是賺了錢就走的。”姚衛明認為,在印度接受的是方方面面的挑戰,不論是業務、技術,還是其他技術外的問題如勞工關系處理、政府關系處理等。不過,兩國政府正不斷推動雙邊關系的發展,為兩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