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鞋廠舉步維艱 路在何方呢
關掉工廠轉做接單,或將工廠轉型為貿易公司,在Em ily看來,收縮規模、搬遷轉移,大廠變小廠,將是今年以來東莞制鞋業一大趨勢,“除了一部分倒閉的臺資廠,多數有實力的臺資廠搬遷到東南亞等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留在本土的工廠則收縮生產線,從原來幾千甚至幾萬人的工廠,逐年收縮到幾百人的規模,只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老板吳運城也是這么想的。
早在2009年,東莞寮步鎮巴巴兒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運城就已經謀劃做一款高科技,而且是“別人家沒有的鞋子”,即在鞋跟里植入晶片,“芯片將在童鞋內置G PS信號接收器,手機A PP、LB S基站定位整合在一起,可精準定位孩子的位置信息。除此之外,芯片還內置一個電池裝置。”
吳運城當時有個很強烈的意識,一定要將鞋與科技結合起來。他做了18年鞋廠,開了300多家童鞋專賣店,這幾年卻在傳統制鞋和實體銷售領域受到了成本和電商的雙重沖擊。他的工廠不斷收縮,員工從原來的400多人縮減到200多人,專賣店也從原來的300多家壓縮到四五十家。
直至2011年,他不再自己單干了,而是攜手中興電子聯合研發,前后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家莞產的智能定位鞋終于面世。為了檢測鞋子的定位精準性,除了到大街上進行檢測,吳運城還專程前往廣州的地鐵站進行實驗;考慮到兒童的快速成長導致鞋碼一年會有多變,智能定位鞋的芯片可以從卡槽中取出換到新的鞋子中,提高芯片的利用率。在他看來,推廣智能定位鞋是東莞乃至世界鞋企轉型謀發展的一個方向。
從去年開始,吳運城攜智能定位鞋參加了加博會受到熱捧。他決定不再走傳統專賣店模式,而是引入O2O線上線下全生態營銷模式。目前,他的定位鞋已開始通過互聯網銷售。
類似這樣的東莞鞋企轉型自救例子很多。據業內知名的“鞋博士”公號負責人王勇均透露,東莞還有不少鞋企的轉型思路值得參考,例如一些中小鞋企通過3萬-5萬元購買外國的一些時尚品牌,然后自己加工改造款式,把改造的鞋子通過網紅來進行宣傳,結合線上線下進行推廣銷售,取得一定成效。他直言:“當你向別人宣傳說這是來自意大利幾十年的老品牌時,別人聽到外國品牌,反應就不一樣了。”
但是面對轉型,不少鞋企感到信心不足?!?a href="http://www.91se91.com/news/index_h.asp" target="_self" title=" ">東莞靠制造業發展起來,現在初步發展起來了,政府更多把精力放到高新技術產業,這更讓東莞鞋業界感到有些沮喪”,王勇均認為,政府在幫助鞋企度過艱難時期方面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融資租賃應該進一步推廣,若工廠可以通過租賃形式得到機器和廠房,企業的運行成本和生產風險就能大大降低。同時,降低稅費、銀行貸款給予支持、降低貸款門檻等等,都是有效的幫助手段。
“東莞鞋業制造領域的危機就像是雙刃劍,陣痛是必然的,但是剩下來的鞋企和品牌肯定會活得比以前好”,在制鞋行當里打滾半生的屈濤,正在打算繼續做條新的品牌支線,專門靠優質的手工做“舊打”特色。擺脫低成本桎梏的他,從自家鞋品在美國市場漲價越厲害、銷量越火的經驗中,仿佛獲知了如何在成本漸高、規模兩極分化的東莞,繼續找到賺錢的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