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2019年:創變升級進行時
制造業2019年:創變升級進行時
2019年11月18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9中國智造業年會”在廣州康萊德酒店圓滿落幕。作為國內最早關注智能經濟、關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財經類領軍媒體,這已經是智造業年會的第四個年頭。本次智造業年會以“科技創變進行時”為主題,邀請30多位頭部企業高管與業內頂尖專家,共同探討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科技如何賦能制造業,推進產業迭代。詳見本期報紙11版、12版專題。
“恰逢其時、恰逢其地、恰逢其人”,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9年中國智造業年會”,于11月18日在廣州圓滿落幕。
隨著中國宏觀經濟進入換擋期,利用科技賦能、智能升級實現制造業的價值重塑,已經成為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和業內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智造業的升級之路,迎來了四個重要的政策和行業節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其次,不久前勝利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同時,今年三月,人工智能連續第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且首次提出“智能+”; 兩周前的10月31日,工信部宣布5G商用正式啟動,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時代,所有的終端體系和商業模式都將被重新定義。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正面臨數十年未有之變局。本次智造業年會以“科技創變進行時”為主題,邀請30位頭部企業高管與業內頂尖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思考。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賽迪顧問,發布《2019中國智能經濟發展趨勢與展望》報告,把脈全球主要經濟體智能經濟的發展趨勢與戰略。
11月18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9中國智造業年會”在廣州舉行。-資料圖片
論道智造創變
隨著5G商用開始落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中國制造業開啟升級之門的一把鑰匙。
當天下午,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5G專家張龍就在會上表示,5G不僅僅是4G加1G,還將為垂直行業帶來巨大的應用想象空間。“中國移動2012年開啟5G研發以來,和合作伙伴一起定義5G需求場景、研發關鍵技術、探索端到端演進。”他說。
目前,中國移動已經推動了5G+計劃,包含了5G+4G、5G+AICDE、5G+Ecology、5G+X四個部分,并且已經在5G的應用過程中,涵蓋了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等方面。
以智慧工廠為例,原來精小的小器件生產是比較難的,如今通過機器視覺質檢,基于大帶寬低時延長的5G連接,生產效率和精確程度將會大大提升。
“華為在和商飛合作,目前已經在生產中大量應用5G了。”華為云AI領域總裁賈永利在演講中說,“因為5G的低時延制造的時候可以對各種質檢的環節可做實時的分析,大幅縮短了檢測的時間。”
而他更是大膽斷言稱:“目前我們已經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起點和風口上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加上工業互聯網、5G等新技術,一定能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變化。”
作為中國制造行業的“老兵”,聯想集團已經經歷了三年的智能制造轉型,其中包括質量體系和數字化采購計劃及工廠的智能解決方案。
“目前已經初見成效,我們準備再用三年時間把整個智能生態圈進行轉型和建立。”聯想集團MBG(移動業務集團)中國區制造高級總監齊岳在演講中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將5G和智慧工廠方案結合,打造成一個可以輸出的成熟解決方案。”
他認為,在5G的推動之下,智能制造將更快更好地落實。目前,聯想在武漢的產業基地已經和集團云網融合事業部開展了5G無線化場景,同時還在不斷探索5G技術在各個終端平臺業務間的鏈接作用,從而實現大數據互聯互通。
不過,在商用化的過程中,5G的落地速度似乎沒有那么迅速。“從智慧物流和智慧港口的角度來說,我們是非常迫切需要5G的用戶,”西井科技的譚黎敏說,“在對港口物流進行智能化的過程中,5G是非常重要的技術。”
但他遺憾地表示,目前幫助港口做方案的時候,沒有一家5G基建的廠商給報價。由此可見,距離5G真正的大規模落地,實現它被業界賦予的各種期待,還需要一段時間。
把脈全球智能制造
從智能經濟的發展背景來看,中國從2017年開始,連續數年出臺各項政策,深入實施“智能+”戰略,引導智能技術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特別是在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
“目前,世界各個主要國家,都把數字經濟上升成為國家戰略。”賽迪顧問副總裁董凱表示,“但是從中美之間的發展階段對比來看,兩個國家的側重點和優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他表示,智能經濟實際上是數字經濟的自然演變的下一個階段,是以數據、算力、算法、網絡為支撐,以智能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推動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智能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活動。
而在騰訊云工業行業首席架構師余弦看來,中國產業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中國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這兩個產業之間必須融合才能發展。
但目前來看,傳統產業在技術積累、創新能力等方面相對新興的科技公司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新興產業則面臨市場天花板顯現的問題,需要找到正確的應用場景與傳統企業協同發展。
以工業場景為例,近兩年的一個爆發點就是工業互聯網,而整個工業互聯網的架構和模式設計,都是為了瞄準整個工業行業的三大發展趨勢,即連接化、數字化、智能化。
工業互聯網的更深一步,就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互聯。“在智能化的供需配置器支持下,能夠快速洞察不同用戶群同類需求的特點及趨勢,從而指導企業調整內部生產運營提供匹配的供給,甚至借助互聯能跨產業獲取生產要素來更好地滿足需求。”余弦說。
各地搶灘智能經濟
作為國內最早關注智能經濟的財經類領軍媒體,自2016年開始,《21世紀經濟報道》每年都派出陣容強大的專業記者,聯合賽迪顧問、德勤中國等專家,分別實地采訪調研不同行業領域的智能經濟代表性企業。
目前,聯合調研團調研足跡遍布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安、武漢等中西部城市的200多家企業,旨在通過調研揭示存在和潛在的問題,發掘企業內生發展的亮點及優勢,尋找行業變革的趨勢。
結合2019年聯合調研團的調研走訪,《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賽迪顧問,共同發布了《2019中國智能經濟發展趨勢與展望》,并正式公布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潛力20強”榜單。
這一評價體系從五個維度分別對中國智能經濟發展潛力城市進行獨立評價,并使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利用統計方法進行合成計算,最后得出代表中國智能經濟發展潛力城市整體情況的指數。
在這一評價體系下,上海得分89.4分排名第一。“如果不考慮智能制造技術應用的話,北京排名第一。”董凱表示,“算上應用方面,尤其是在未來的提升潛力上,上海最終反超北京。”
今年8月底,21世紀經濟報道“觸摸智造——2019中國制造業價值發現之旅”就走進上海,采訪了五家“AI+實體經濟”概念企業。受訪企業均向記者表示,感受到了近幾年政府對于智能制造企業的重視,也是近幾年上海政策紅利的受益者。
在實踐的過程中,智能企業感受到最為重要的氛圍,是上海對技術應用的重視。“上海及其周邊是中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地方,有著大量傳統制造業的區域。”西井科技CEO章嶸告訴記者,“能夠為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充足的場景。”
而在以北上廣深杭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城市之后,是武漢、南京、蘇州等“新一線城市”,通過政策等驅動因素,于人才、資本、科技等創新要素的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逐步呈現出趕超傳統一線城市之勢,資源虹吸效應的增強將助力新一線城市智能經濟快速發展。
而第三梯隊城市在人才、技術、資本等智能經濟發展要素資源支撐方面相對較弱。但得益于新一輪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機遇,紛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在工業、商業及服務業領域應用示范,并在細分領域逐步形成差異化特色,是助力我國智能經濟整體水平提升的重要后備力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