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復星時代”的和睦家:新址開業、資本化運作加速,非公醫療仍面臨多重難題
在與復星醫藥“分手”、攜手“新東家”新風天域數月之后,國內高端非公醫療的代表和睦家正式啟用上海浦西醫院新址。
12月4日的開業儀式上,和睦家醫療創始人及CEO李碧菁(Roberta Lipson)、“新東家”新風天域集團董事長及聯合創始人梁錦松、“老東家”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悉數出席。
2004年,上海和睦家浦西醫院開業,成為上海首家中外合資醫院。現新址搬至平塘路上,于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是以前的三倍,距離原址1公里。和睦家方面稱,新址按照國際聯合醫療委員會(JCI)標準建設,軟硬件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從1997年首家醫院在北京開業,和睦家在22年里將醫院和診所相繼開到上海、天津、廣州、青島、杭州等地,也讓和睦家這個品牌成為高端民營醫療的“代言人”。
今年7月30日,由香港“財爺”梁錦松創立的投資平臺新風天域與復星醫藥同時宣布, 新風天域斥資99億元向TPG、復星醫藥等現有股東收購和睦家,收購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上市綜合私立醫療服務機構之一。
從美中互利、復星醫藥到新風天域,和睦家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資本化運作。由于新風天域已在納斯達克上市,此次交易完成后,新風天域將更名為“新風醫療集團”,并將以新的股票代碼“NFH”繼續在紐交所交易,這也被認為是和睦家“借殼”、再次登陸美股的舉措。
非公醫療近年來不斷有政策“東風”照拂,但即便品牌強勢如和睦家,在人才、醫保和稅收方面,仍面臨不同程度的難題。
布局“旗艦”
根據此前雙方發布的并購協議,交易完成后新風天域的企業價值約為14.4億美元,“未來計劃通過內生性增長及戰略性收購等方式實現持續發展。”
和睦家現有管理層及復星醫藥將保留部分股權,持有約12%的股份。梁錦松將擔任新公司董事會的董事長,陳啟宇將擔任聯席董事長,李碧菁將擔任首席執行官,新風天域公司首席執行官吳啟楠將領導新任董事會的執行委員會。
“中國的醫療市場面臨千載難逢的機會,現在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都比以前嚴重。”12月4日,梁錦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有接近7%的GDP放在醫療上,但醫療供應仍舊不充分、不均衡。95%的醫療開支都圍繞在大醫院里,人滿為患,對好的醫療需求是毫無疑問的。”
新風天域同樣看中了和睦家的品牌,“醫療的品牌、口碑非常重要,和睦家做了二十幾年,是很難復制的。我們也看到很多其他外資醫療也進來了,能不能在中國生根、有沒有水土不服等都是問題。”梁錦松表示,“把和睦家變成我們的‘旗艦’,對我們在全年齡段的布局很有幫助。同時也可以吸引海外投資者。”
曾與和睦家有過多年合作的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12月4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與新風天域的合作,我認為對和睦家是一件好事,和睦家的標桿作用,如果不通過復制的方式,那對整個中國的醫療影響力會有局限性,是需要資本的一些支撐,將它的模式復制到更多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積極的。”
從復星醫藥到新風天域,都將和睦家作為布局高端醫療領域的重要一環,但高端、高價、服務高凈值人群的和睦家仍舊面臨尚未盈利的問題。
根據復星醫藥當時的公告,經安永審計,截至2018年12月31日,和睦家總資產54.1億元,負債總額21億元;2018年度營收20.5億元,凈利潤為-1.7億元;截至2019年5月 31日,負債總額37.65億元,2019年1至5月營收9.9億元,凈利潤-8900萬元。
對于未來上市后是否有盈利壓力,梁錦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盈利要看團隊,我們看到李碧菁團隊非常優秀。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是非常樂觀的。”
新風天域此前在新聞稿中稱,中國私立醫院營收在2013年至2017年間年化復合增長率高達25%。基于強勁的行業增長及其在高端私立醫療領域的領先地位,和睦家醫療現有核心醫療設施在2015至2018年間的EBITDA年復合增長率達35.9%。新風天域認為,由于近期顯著的規模擴張,和睦家預計在未來五年內總營收將實現約18%的年復合增長,調整后EBITDA年復合增長可達約50%。
吳啟楠對此補充說明,和睦家最成熟的兩家醫院是北京朝陽跟上海浦西,“兩家占全部產能20%,從利潤角度看,今年會產生接近5個億。剩下80%的產能基本已經完成投入和爬坡期,利潤貢獻會在未來幾年開始出現。”
新風天域也采取了新的商業模式來減輕盈利壓力。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和睦家將獲得新風天域集團位于深圳市中心總面積6.4萬平方米的醫院資產的獨家經營權。吳啟楠表示,這個醫院將采取管理合同的模式,由第三方做重資產投入,和睦家靠收取管理費來運營,分成包括利潤、品牌費用、建設顧問費等。“新模式對于公司運營來說壓力小很多,上市公司也有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盈利增長,同時上市公司有購買權,當醫院成熟之后,可以把醫院重新再買回去。”
差異化競爭
和睦家的創始人李碧菁曾多次提及,她在北京想要開第一家外資醫院時,跑了很多個政府部門,“蓋了180個公章”,才被獲批成立。
政府對于非公醫療“今時不同往日”,12月4日,李碧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要敲多少公章的角度來說,也并沒有減少。不過蓋章的態度是好多了,隨著國家政策對于非公醫療的改變,對我們很有幫助。”
非公醫療在多年政策推動下進入了新階段。站在新醫改十年的轉折點上,非公醫療新一輪發展中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人才、管理、資金等諸多挑戰。
截至2018年底,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達到45.9萬個,占比46%;社會辦醫院數量達到2.1萬個,占比63.5%;社會辦醫床位、人員、診療量占比均持續增長。
今年六月,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科技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9〕42號)明確指出:社會辦醫療機構(以下簡稱社會辦醫)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深化改革、改善辦醫環境,但政策落實不到位、監管不完善、社會整體信任度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即便站在了“第一梯隊”,李碧菁同樣談到了相同的難題,“很多新的政策、精神,具體的實行細則還沒有出來。比如說醫生的多點執業,政策已經出臺5年左右,但在很多城市包括上海仍然難以實現。比如是否包含外國醫生,也很難說。”
人才是非公醫療面臨的普遍性困難,張強提到了和睦家面臨的另一層面的挑戰,“和睦家的服務對象中外有之,所以醫生不僅醫療技術要好、外語要好、服務理念也要強,這對中國公立醫院的醫生來講是一個挑戰,門檻比較高,人才來源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重挑戰是醫保和商業保險,李碧菁表示,“非公醫院做服務,在價格上會有不同的水平。社保是否能夠支持這些高端的醫療,沒有很清楚。目前和睦家在天津和青島接入了當地的醫保,我們一直盼著在上海和北京也能夠加入。”
從商業保險來說,陳啟宇提及2018年中國商業醫療保險增長達到40%,對于和睦家這樣的非公醫療是一個正向激勵。
但張強也談到,和睦家在商保領域也面臨競爭對手“搶蛋糕”:“以前在商業保險領域,和睦家一直是首選,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但如今醫療政策放開以后,大量國際醫院建起來,增加了競爭。如果商業保險的增長快過醫院建設,市場還是很大的。”
此外,無論是和睦家還是其他的非公醫療,差異化競爭都是必然選擇。
張強認為,和睦家醫院是差異化競爭很好的樣板之一,“和睦家以前在婦科、產科一直是高端第一品牌。一開始從做‘外國人在中國生小孩’這件事切入,是其他非公醫療做不了、公立醫院做不好的。但是產科的特點是服務屬性大于醫療屬性,所以它現在也在其他如微創外科、骨科、泌尿等領域發力,尋求差異化競爭。在服務不同類型的患者上、國際化醫療服務和本土醫生結合上,都在轉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