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穩定性研究150起控制權轉讓:概念炒作趨熱、各方蠢蠢欲動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頻繁發生變動,這在現下流行的ESG投資理念中,并不是個非常正面的因素。
事實上,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ESG正在漸漸成為投資評估的重要因素。在ESG投資的負面剔除法里,這類上市公司,成了需要關注的重點。
時值2019年年末,“控制權轉讓”作為年度最關鍵的熱點詞匯,正在呈現出什么趨勢?
隨著2018年以來頻繁曝出的質押危機、資金鏈告急等上市公司經營狀態,一大批上市公司的原股東陷入危機,不得不謀求出路。
一部分人的危機,對于另一些人而言,則是巨大的機遇。
“黃金時期,市場可能會越來越活躍。”12月19日,北京某私募機構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資產價格處于低位,這中間又有很多空間可以操作。”其坦言。
資產價格的波谷,帶動的是多路資本在“明線”的角逐;所謂的“很多空間可以操作”,則成為資本掮客角逐的重要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儼然鐵打的資本掮客,流水的生意經。
150起控制權轉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2月中旬,共有150起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事項。
150起案例中,變更后實控人為國資的有62起,占比約為41%。
而除了國資之外,一些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接盤方還出現了不少資本市場熟知的面孔,譬如劉永好,解直錕等。
“上市公司原股東在市場環境出現變化后漸漸支撐不了公司的正常發展,尤其是一些公司前些年做了很多擴張,如今面臨的境遇更是艱難。所以這些公司在背上大額債務難以處理之后,勢必就需要引進大的資金方來給他們紓解。這也是為什么近兩年控制權轉讓事件格外多的原因。”國泰君安證券一位投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從上市公司角度來說,最終走到控制權轉讓這一步,或許也十分無奈。
幾個月前,某剛剛敲定將手中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給地方國資的民營企業家就對本報記者感慨,其一整年經歷的尋求資金過程的艱難與轉讓控制權后的輕松心態對比。
“民營企業在2018年以來面臨非常大的資金壓力,在年景好的時候機構都追著我們做質押,但是轉頭市場行情變了,大量質押也成了我們的包袱。最后不得已只能尋求外部幫助,但是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艱難的,最終能確定下來,對我們來說可能還是幸運的那部分。”華北某上市公司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事實上,國資在近兩年股權轉讓市場尤為活躍。
近期案例來看,歐比特(300053.SZ)、英飛拓(002528.SZ)、仁東控股(002647.SZ)、康欣新材(600076.SH)等多家上市公司均是由個人控股股東變更為國資背景的控股股東。
這些公司背后涌現的國資則包括了珠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海淀區、無錫市、西安市等多個背景。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也恰好有這方面的需求。此前多地國企都流露出有對接上市公司資源的規劃,尤其是現在這個階段,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權價格已經比較低了。”前述券商人士表示。
而從接盤方整合的需求來看,不少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轉讓均是為滿足其產業鏈上的布局規劃。
譬如在長方集團(300301.SZ)控制權轉讓的案例中,南昌光谷在接手后就提出通過收購和入股LED行業上中下游企業等方式逐步釋放產業鏈效應,同時圍繞產業鏈進行一體化整合。
從市場方面來看,一體化的思路也能更快速度地響應和滿足消費者需求。
又如包括東方園林(002310.SZ)在內的多家環保行業公司引入地方國資,其動機也隱含著國資對行業聯動的訴求。
概念炒作趨熱
在越來越多的控制權變更事件之下,二級市場也出現了一輪又一輪的炒作熱潮。
“原本公司資金鏈危機是壞事,但是一旦有引入資方的預期或規劃,市場就會對公司后續的改善抱以期望,自然會選擇在此時搏殺市場機會。”前述私募機構人士表示。
譬如此前連續7日漲停的麥克奧迪(300341.SZ),就是在公布主要股東籌劃股份轉讓以及控制權擬變更的相關事項之后遭到資金爆炒。
此前11月14日,麥克奧迪股東麥迪控股、香港協勵行擬將其持有的麥克奧迪合計28%的股份轉讓給建投華科。建投華科的股東為中國建銀投資和建銀投資實業,二者分別持股99.78%和0.22%,其中中國建銀投資由中央匯金100%控股。
龍虎榜數據顯示,自11月14日之后,麥克奧迪11個交易日均登上榜單。
當然這一切少不了游資的身影。國盛證券寧波桑田路營業部、中信證券杭州市心南路營業部、東方財富拉薩團結路第二營業部等頻繁上榜。
又如被“寶能系”盯上的南寧百貨(600712.SH)。該公司在12月4日至12月13日迎來8連板,同樣引發市場異動。
南寧百貨在12月6日、12月10日、12月11日以及12月13日登上龍虎榜,前三個交易日均為凈買入,12月13日則表現為凈賣出。同樣的,游資亦頻繁穿梭其中。
事實上,利用這類消息炒作股價,早已是資本市場屢見不鮮的玩法。
“有些時候,二級市場私募機構,資金方、收購標的還有加在這中間的資本掮客都是參與者,”北京某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人士李雷(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過隨著近兩年監管趨嚴,這類其實也比較難操作。”
而另一方面,不少公司的控制權轉讓事件無疑是賣方研報中列出的好賣點,也進一步推動著市場情緒。
譬如就環保行業公司來說,此前的資金危機讓不少機構都對行業避而不談,但隨著越來越多國資謀求控制權之后,帶來的發展預期以及利好也頗受關注。
“困境中的轉機。”某券商分析師這樣定義。
“其實很多公司在披露相關消息后會出現股價上漲的情況,但后期能否延續并不好說。比如新的股東接手后是否能滿足市場給予的預期,新股東的實力能否跟上,能否給上市公司真正帶來業績上的改觀等等,這些如果難以實現,股價也難以持續。”深圳一家中型私募基金投資總監劉釗受訪指出。
各方蠢蠢欲動
無利不起早。
就如前述機構人士所言,“市場已進入黃金時期,現在的機會,非常多。”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此前某地方國企入股上市公司的案例中,某知名大型券商就在其中擔當了關鍵角色。
而對于謀求標的的資金方來說,通過收購股權接手上市公司,進而實現將旗下公司注入上市公司之中的需求,也在推進著市場熱潮。
“如果收購之后不能完成資金方定增、將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等需求,那這個收購的意義也就沒了,而且不管是原股東還是新股東都會很難受,因為股價就上不去了。”李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此前一家地方國企接觸我們,一個大背景就是該地提出了一個資產證券化比例的目標,所以借著他們本身的業務方向和優勢,向我們尋求潛在標的。”北京某私募機構人士受訪指出。
其透露,“在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后,他們也還有下一步計劃即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加速資產證券化進度。”
事實上,就今年以來市場情況來看,不少國資接盤上市公司后,上市公司方面的經營反饋亦比較積極,二級市場反應也比較熱切。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在142只股權轉讓概念股中,有98只個股今年以來截至12月13日的股價均為上漲狀態,占比達到69%。
其中,還有9只個股的股價漲幅超過了10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華東一家環保行業上市公司中金環境,其國資方面新實控方委派的公司高管就表示,“入股上市公司是基于地方國資自身的產業考慮,并不只是做財務投資,首先解決原實控人遺留的問題,未來也會在相關項目和產業上更加關注。”
尤其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有了國資背書,上市公司在融資方面的需求也得到了較好解決。
“控制權轉讓后,公司最艱難的時候肯定已經過去。而且借助國資的力量,我們其實可以拿到一些新項目和新合作,對公司業績提振都是有很大幫助的。”華北某上市公司董秘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