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騰,走在十字路口
拜騰汽車,正走在生與死的十字關口。
今年以來,拜騰汽車多次傳出降薪裁員、拖欠供應商貨款等消息,這家曾經與蔚來、威馬、小鵬合稱為中國造車新勢力“四小龍”的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營挑戰。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車企的節奏,對尚處于發展初期、資金并不寬裕的造車新勢力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6月26日,拜騰汽車有關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坦承了公司現階段面臨的經營問題。拜騰方面表示,管理層和股東正在積極討論相關方案,為公司尋找開源節流的方法,妥善解決短期資金緊張問題。
然而,困境中的拜騰汽車,已經無法像原計劃那樣在今年二季度上市第一款新車,新造車窗口即將關閉,留給拜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由于拖欠薪資的問題帶來的公司與員工之間不斷升級的矛盾,員工的離職以及對公司的不信任,也讓拜騰生死未卜。
緊張的資金鏈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就有消息稱,拜騰汽車高管降薪80%以及中國區員工延遲發放工資。隨后,拜騰汽車對此回應稱,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行業的持續影響下,拜騰的發展無法獨善其身,業務運營承受巨大挑戰,公司已采取多項階段性措施,以減少短期固定成本開支、緩解資金壓力。
具體的措施包括:中國區員工根據職級以不同比例暫緩發放部分薪酬;核心管理層將集體減薪80%,并出資參與拜騰C輪融資。
但是,時間過去三個月,拜騰汽車欠薪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此外,拜騰汽車還被傳出位于上海和北京的辦公室退租、南京工廠停工的消息。為購買造車資質,拖欠一汽夏利的4.7億欠款也即將到還款的最后期限。
6月25日,有拜騰汽車員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拜騰上海辦公室4月份就已經關閉,員工的工資一直拖欠,五險一金斷繳。他告訴記者,員工們希望公司盡快把拖欠的數月工資在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之內發放,但拜騰方面目前還沒有給出一個讓員工滿意的解決方案。
拜騰方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應稱,欠薪一事,管理層和股東正在積極應對。公司高度重視員工權益,會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盡快妥善解決。相關具體安排預計將于本月底獲得董事會批準后,和員工進行溝通。
公開資料顯示,拜騰汽車此前共完成了三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約為8億美元。除了2016年12月獲得的Pre-A輪投資外,2017年8月,拜騰汽車獲得包括蘇寧、豐盛控股和南京國資委共計2.4億美元的A輪投資。2018年6月11日,拜騰汽車宣布完成B輪融資,融資總額達5億美元,其中一汽集團領投2.65億美元。
但是,對于極為“燒錢”的造車而言,8億美元的資金并不夠。拜騰雖然多次對外透露了C輪融資計劃,但是卻遲遲沒能到位。
2019年3月,拜騰汽車首席執行官戴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采訪時透露,正在進行C輪融資,目標是在2019年年中完成,并計劃在當年第四季度推出車型。
當年9月,拜騰汽車發布消息稱,C輪融資即將結束,預計融資規模為5億美元,參與的投資方包括一汽集團和南京市政府旗下產業投資基金等。去年底,拜騰汽車又宣布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丸紅將參與拜騰的C輪融資,雙方還將在出行服務、能源解決方案及海外生產和銷售等多個領域探討進一步合作。
有消息稱,公司的融資遲遲無法完全到位,是造成拜騰陷入困境的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拜騰的C輪融資計劃有所延遲,目前仍在進行中。”拜騰方面表示。
初創車企洗牌加速
“錢荒”讓拜騰陷入困境,但是,它還有產品遲遲無法上市、內部動蕩、人才流失等一系列問題。2020年,拜騰必須直面的是,還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
2017年成立的拜騰汽車,是中國造車新勢力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家企業。公司的創始人畢福康和戴雷都有多年在英菲尼迪、寶馬等傳統跨國汽車集團擔任高管的經驗,并且熟知中國市場。其中,戴雷在出任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期間,策劃了經典的營銷案例,幫助英菲尼迪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局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多次采訪戴雷,這個滿口流利漢語的德國人有著自己的戰略節奏。作為造車新勢力的后來者,他認為拜騰和蔚來等相比仍然有著自己的機會,關鍵是優質的產品。
從美國電子消費展到法蘭克福車展,拜騰從一開始就給自己打上了“高端化”和“國際化”的標簽。拜騰獨特的設計,也吸引了業內諸多目光。
拜騰的首款車M-Byte定位于一款高端純電動中型SUV,其最大亮點莫過于車內搭載的48英寸共享全面屏,這也是拜騰量產需要攻克的重要難點之一。
雖然計劃一再推遲,困境中的拜騰,仍在努力推出新車。“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產業鏈沖擊巨大,影響了量產計劃的推進。我們正根據相關情況盡全力做出妥善業務安排,推進量產相關工作。”拜騰方面表示。
但是,對拜騰來說,即便此時新車上市,想要打開市場局面,難度頗大。國產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蔚來、小鵬、威馬等競爭對手也已經初步培養起了自己的市場基礎。夾縫之中,負面纏身的拜騰很難得到消費者的信任。
拜騰不是第一家陷入經營困境的造車新勢力,也不會是最后一家。在特斯拉的刺激以及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政策的驅動下,2014年開始興起的中國新造車運動,在2020年走到了命運的拐點。疫情加速了初創車企的洗牌,活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家,大多數注定被淘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