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輯因完成B輪4.5億融資 基因編輯站上風口加速臨床轉化
基因編輯諾獎余熱未散。
10月13日,基因編輯公司博雅輯因宣布完成4.5億元的B輪融資。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基礎,針對多種疾病加速藥物研究并開發創新療法的生物醫藥企業,并已于2018年在廣州南沙區建立了符合GMP標準的臨床轉化應用基地。在過去兩年里,博雅輯因完成了7億元融資,本輪融資資金將被用于推進研發管線臨床轉化并進一步擴充團隊。
博雅輯因首席執行官魏東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介紹稱,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能夠在多種應用場景發揮作用,在醫學應用、科學研究、農作物改良、食品安全等方面均擁有巨大潛力。具體到醫學方面,基因編輯技術也有很多轉化方向,包括服務、診斷、治療等。
魏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基因編輯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的相關論文和專利數與美國旗鼓相當。但是在轉化層面就不同了,在注冊性臨床試驗方面、生態系統方面和國際領先水平也還有一定差距。“中國相關生態系統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這個領域的企業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站上風口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編輯成為關注的焦點,基因編輯產業也迎來風口。
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能夠在多種應用場景發揮作用。CRISPR系統的發現對這個領域帶來了突破,在其發現后8年即獲得諾貝爾獎,正體現了這點。
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于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具體到醫學方面,魏東介紹說,基因編輯技術也有很多轉化方向,包括服務、診斷、治療等。其中,服務的例子包括高通量基因組編輯篩選,可以為藥物研發提供生物大數據支持,支持提高新藥研發效率;診斷的例子包括當下我們最為熟悉的新冠病毒檢測方面,美國今年曾經緊急授權過以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為原理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而治療方面,對遺傳病和癌癥的多種療法已經進入臨床,對心血管和神經疾病的療法也有望不久的將來進入臨床。
而治療正是博雅輯因現在選擇的方向。
魏東指出,基因編輯療法從基因層面來治療疾病,與之前常見的小分子、大分子制藥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基因編輯療法則是‘治病當求于本’,對于一些疾病,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可以實現一次性治愈的。”
在基因編輯技術轉化為療法方面,可以根據疾病特點以及患者需求,形成“工具箱”,從而更好地服務患者。從編輯對象來看,可以分為DNA編輯和RNA編輯。DNA編輯是對遺傳信息永久性的改變,RNA堿基編輯是可逆的,且編輯效果與劑量有關。基于此,這兩類編輯技術可以滿足不同的患者需求。
三正健康投資合伙人王閩川博士指出,基因編輯作為生命醫學領域的革命性技術,其臨床轉化正在全球范圍內高速推進。
據了解,目前博雅輯因已經打造了多個研發平臺,包括針對造血干細胞和T細胞的體外細胞基因編輯治療平臺,基于RNA單堿基編輯技術的體內基因治療平臺和致力于靶向藥物研發的高通量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其中既涉及近日剛剛獲諾貝爾化學獎的CRISPR系統,也有博雅輯因科學創始人北京大學魏文勝教授實驗室獨立開發的RNA單堿基編輯系統LEAPER。
在造血干細胞平臺上,有博雅輯因目前進展最快的項目,通過基因編輯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的項目。這一項目應用的就是DNA編輯的技術,是基于疾病特性以及患者的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重度和中間型地貧患者約30萬人,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省份,尤以兩廣地區最為嚴重,廣東有16.8%的基因攜帶者,廣西超過20%,如果兩個攜帶者結婚,生出地中海貧血病孩子的幾率是1/4。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如不進行有效治療,壽命通常不超過20歲。
當前國內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規律輸血配合祛鐵治療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規律輸血配合祛鐵治療的患者需要終身輸血,而且85%的地貧患者會遇到重度鐵過載問題,通常生存期較短;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配型困難,極少患者能夠找到合適的配型,治療后GvHD和免疫排斥風險高。對于重型β地貧患者而言,他們迫切期望基因編輯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這種有望實現一次性治愈的療法。
在基于RNA單堿基編輯技術的體內基因治療平臺上,博雅輯因應用的是魏文勝教授實驗室自主研發的RNA單堿基編輯技LEAPER,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根據患者需求,通過不同的遞送方式,實現長期療效或者一次性治愈。
生態系統待建
實際上,因為基因編輯對整個人類生命有著巨大的影響,也引發了一些倫理的討論。魏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說,在國際科學界,對于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邊界是明確達成共識的,多位頂尖科學家也曾聯合署名于《自然(Nature)》雜志發聲:生殖細胞編輯在短期內,是不被允許的;但體細胞的編輯,由于其在治療方面的巨大潛力和應用價值,需要加速推進。
在叢樂看來,基因編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在對于農業、環境等基因編輯技術的科研支持,包括罕見病、嚴重疾病的基因編輯治療探索,中國科學家和一些初創企業已走在世界前列。
據介紹,自2013年后,中國的基因編輯開始騰飛,中國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究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投入。目前基因編輯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的相關論文和專利數與美國旗鼓相當。
不過,魏東指出,在轉化層面,中外之間差距仍較大。
魏東介紹說,中國實行的是臨床研究雙軌制,也就是有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也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新藥研究申請(IND)后開展的注冊性臨床試驗。
在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方面,2016年,在此框架下中國開展了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人體臨床試驗。2019年,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干細胞治療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初步報道。
但是,在注冊性臨床試驗方面,僅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就至少有11項基因編輯研發項目在美國、歐盟進入臨床開發階段。而中國截至目前尚無一例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新藥研究申請(IND)后開展的基因編輯注冊性臨床試驗。
注冊性臨床試驗需要在藥學開發、臨床前開發、臨床方案設計等方面都下很大的功夫。因為從監管機構的角度來講,需要了解整個科學和工藝中間的每一個細節,以確保產品的質量和患者的安全性;需要了解這家企業對于相關的探索和技術的把握以及對于各種可能的安全風險的看法。
“這些也都有ICH(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國際協調會議)的各種指南。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是在做藥,用于人體,是需要對患者的安全性、對于產品的質量要負責。所以,必須要做大量的臨床前實驗,然后才能進入到臨床前的細胞和動物模型,看到一些安全性的信號,這些加在一起,才能了解如何在臨床上應用。”魏東解釋稱。
與此同時,魏東還指出,我國基因編輯在生態系統方面和國際領先水平也還有一定差距。目前,美國已經擁有包括CRISPR Therapeutics,Editas Medicine,Intellia Therapeutics, Beam Therapeutics等在內的多個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基因編輯企業,并在波士頓地區已經形成集聚效應,還能夠充分借助當地的醫藥創新生態系統優勢。中國相關生態系統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這個領域的企業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