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IPO:進軍大家電和車規級芯片技術成色如何?
近日,中微半導體(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微半導”)科創板IPO回復了第一輪問詢。這家和已登陸科創板的中微公司[688012.SH,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名字頗為相似,引發了市場關注。
本次中微半導科創板IPO擬募集資金7.29億元,投向大家電和工業控制MCU(微控制器,又稱作單片機)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物聯網SoC及模擬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車規級芯片研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均是當下芯片領域的熱門應用場景,在“缺芯潮”的背景下,中微半導的IPO進程備受關注。
隨著回復函的披露,更多的信息也呈現給了市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首輪問詢中,監管尤其關注公司的營業收入、核心技術及關聯方客戶等問題,對其是否具備進行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的能力等發出問詢。
9月28日,中微半導董秘辦人士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解答了公司本次科創板IPO和業務布局的更多細節。
進軍大家電和車規級芯片
談到中微半導,乍一看或會誤以為和刻蝕龍頭中微公司有所關聯,后者于2019年登陸科創板,目前總市值近1000億元,是國產半導體設備的龍頭。
雖然名稱相差無幾,且同屬于半導體產業鏈,但二者確實完全沒有關聯關系。
與中微公司不同的是,中微半導是集成電路(IC)設計企業,主營業務為數模混合信號芯片、模擬芯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家電控制芯片、消費電子芯片、電機與電池芯片、傳感器信號處理芯片及功率器件等,主要應用于家用電器、消費電子、電機電池、醫療健康、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和物聯網等領域。
二者體量也相差甚遠。2018-2020年,中微半導分別實現營收1.75億元、2.45億元、3.78億元,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3236.50萬元、2499.14萬元、9369.00萬元。而中微公司在2020年營收規模已經達到20億元以上。
從產品構成來看,家電控制芯片是中微半導的主要營收來源,已連續3年占到總營收的一半以上;消費電子芯片營收占比逐年提高,由2018年14.80%升至2020年的33.80%;其余產品為電機與電池芯片、傳感器信號處理芯片,占比較少,合計不超過10%。
中微半導目前家電控制芯片產品主要應用在熱水器、電磁爐、微波爐等小家電,消費電子芯片則應用于電動牙刷、電子煙和無線充電器等電子產品。
結合此次募投項目,不難看出,其意在拓寬芯片應用場景,比如進入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領域;智能水表、煙霧傳感器、無線傳輸等應用場景的物聯網芯片以及適用于電機控制、電池管理、車身和娛樂控制系統等一系列的車規級芯片。
中微半導也表示,公司部分產品已經進入大家電、工業控制和汽車領域,被美的、格力、九陽、蘇泊爾、小米、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TTI(創科集團)、Nidec(日本電產)等國內外品牌客戶采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微半導將要進入的大家電、工業控制、物聯網、汽車電子領域競爭激烈,且存在寡頭壟斷的情況。據其披露,目前白色家電MCU市場仍然由海外半導體龍頭公司主導;物聯網Wi-Fi MCU通信芯片行業競爭較為充分;歐美日廠商處于車規級MCU市場的第一梯隊,國產滲透率極低。
為何要在這三個領域搶占一席之地?中微半導看中的是芯片國產化的廣闊空間。
“以前這些領域國產芯片很難進入。在整個電子控制器中,主控芯片是核心的核心,但它的價格并不高,在能夠購買國外芯片的情況下,即便稍微貴點,很多人都愿意買。但現在企業家都有了很強的自主品牌意識,所以這里市場空間很大,中微也要進入大家電、工控、汽車這些領域。”前述中微半導相關人士稱。
至于布局三大領域的進程,該人士介紹,“大家電領域在各方面已經進入了。至于汽車領域,其實沒有3-5年的拓展是不可能的。中微公司有北京團隊,有具有瑞薩電子工作背景的員工,其實已經擁有多年車規級量產經驗的團隊,這塊我們正在加速。”
拷問硬科技含量
要想闖關科創板,避不開監管和市場對公司科創屬性的關注。
中微半導在招股書中表示,致力于成為以MCU為核心的平臺型芯片設計企業,其在MCU方面積累了大量成熟的數字和模擬IP,核心技術包括高可靠性MCU技術、高性能觸摸技術、高精度模擬技術、電機驅動芯片技術及底層算法、低功耗技術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產業鏈了解到,自2020年起全球陷入了芯片缺貨危機,MCU作為最緊缺的芯片之一,從2020下半年開始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漲價,這也更激活了國產MCU市場。在此時點,中微半導作為以MCU為核心的企業,并決定加大MCU領域的投資,無疑具有可期的發展前景。
但是,進一步研究中微半導MCU產品發現,其收入構成以8位MCU為主,在2020年創造了3.26億元的營收,占總營收的86.24%;而32位MCU創造3104.07萬元的營收,占比不到10%。
從市場格局來看,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目前占據的主流市場還停留在8位MCU,應用領域多集中在低端電子產品。但越來越多的廠商均在擴大32位市場。隨著物聯網終端需求推進,物聯網時代任務的復雜化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將使MCU往16或32位設計。
這是否意味著中微半導的MCU產品仍相對低端?
中微半導相關人士解釋稱,公司布局8位MCU多年,發展已很成熟,32位MCU布局較晚,所以營收占比較低,但32位MCU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這是必然的一個趨勢,32位的MCU資源更大,速度更快。中微半導目前雖然是以8位為主,但32位已經量產很多。”
上交所也對中微半導的相關技術儲備提出疑問:以中微半導目前的發展狀況,進入大家電、工業控制、物聯網、汽車電子領域是否可行?是否具備進行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的能力?
這也是市場長期關注的問題。與同業相比,中微半導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并不高,研發費用率、研發人員人均薪酬和研發人員數量占比均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
數據顯示,2018-2020年,中微半導研發費用金額分別為2498.52萬元、2898.28萬元和3303.42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4.26%、11.84%和8.75%,與行業均值的17.57%、16.94%、16.23%相差較大。
對此,前述中微半導相關人士解釋稱,不能只看研發比例,也看絕對值的增長。“因為整個銷售收入增加了很多,所以研發比例有所減少,但絕對數的增加表明公司在研發上是加大投入的。”
最大客戶也是供應商
中微半導與其大客戶的關系也在問詢函中被反復提及。
中微半導2020年第一大客戶是重慶中科芯億達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芯億達”),公司持有芯億達49.00%的股權。不僅如此,二者還存在151家重疊客戶,19家重疊供應商。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佛山市順德區拓芯微電器有限公司(下稱“拓芯微”)上。拓芯微是中微半導2019年第一大客戶、2018年第二大客戶,同時二者存在81家重疊客戶。
對于高度重合的客戶及供應商關系,中微半導解釋稱,公司與芯億達向下游銷售的產品存在區別,與前者存在相同的直銷客戶和經銷商“符合行業慣例”,存在重疊供應商則是因為晶圓制造、芯片加工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由于拓芯微代理銷售芯億達及中微半導的部分產品,存在下游客戶重疊的情形,但銷售的產品并不相同。
但令人感到費解的是,芯億達同時又是中微半導和拓芯微的供應商。
對此,中微半導在回復函中解釋稱:“公司采購芯億達芯片主要用于與自研MCU芯片套片對外出售,拓芯微作為經銷商采購芯億達芯片后直接對外出售,二者采購芯億達芯片后用途不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就此事詢問中微半導,對方表示“任何一個智能控制器上面需要的芯片是多種類的,相互之間有互補的地方,廠商也會相互之間采購”。據其表述,中微半導會向芯億達購進產品,并與自產芯片組裝成性能更穩定的產品。
不過,為了減少關聯交易,中微半導已于2020年終止與拓芯微的合作。當被問及終止合作對后續業績影響時,中微半導相關人士在電話中表示“它只是一個經銷商而已,對公司的終端客戶沒有任何影響”。
與此同時,中微半導所持有的芯億達49%的股份也將以9916.99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電能股份(600877.SH),電能股份將以發行股份方式支付。關于該股權轉讓對業務合作的影響,中微半導表示“短時期內不存在對雙方交易的重大變更安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