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糧食市場需要進一步開放
最近英國著名雜志《經濟學人》(Economist, 2010年9月11日-17日期)有兩篇評論最近糧價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今年夏季小麥的價格上漲以及國際市場上的恐慌情緒,文中的觀點非常有遠見卓識,值得我們思考。
糧食是任何社會不斷被提及的話題。窮人要吃飯,富人也離不開糧食,從國家層面來看,有的國家會因為缺糧而發生動亂,而有的國家發愁剩余的糧食出不了口。更不用說一些國家因為不能進口便宜的進口糧食而不得不吃本國的高價糧。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糧食市場就成為調劑各國糧食余缺的重要渠道。不過這個市場卻常常蔓延著恐慌情緒,糧食禁止出口的事例時有發生,甚至會引致多國連鎖反應。比如今年8月,俄羅斯發布糧食出口禁令,而隨后烏克蘭“跟風”表示將實行谷物出口的配額限制。過去我國同樣禁止過糧食出口。這些行為引起了國際市場上傳統進口國的糧食搶購潮。本次糧食突發上漲被認為有可能引發類似07-08年期間的糧食危機。
農業有其特殊的性質,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還是會發生因災減產的情況,即豐歉輪流交替。不過,現代社會早已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全球的糧食基本上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因此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糧價跌了將近一半。開放的國際貿易市場無論在理論上或者從經驗上都證明是有益于社會福祉的。遺憾的是,國際糧食市場卻頻頻出現多國互設貿易壁壘的情況,這對推高糧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期《經濟學人》中的兩篇文章著重指出,各國經常誤以為糧食自給自足是最安全的。包括我國大多數人也都如此看問題。其實發展糧食的國際貿易,優化資源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更能確保全球的糧食安全。《不要讓你的鄰居(國)挨餓》一文說明:關閉國際貿易大門轉而自給自足的方式是有害的,轉變這種不信任市場的模式符合每一個國家的利益和確保糧食安全。文中提出了三點建議。對各國而言,國際糧食市場需要進一步開放,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page_break}
Don’t starve thy neighbour
不要讓你的鄰居(國)挨餓
英國《經濟學人》,2010年9月11-17日
今夏小麥價格飛漲過后,如何重建人們對糧食市場的信心
農業的本質是雨水、溫度和生長周期的交替重復,因此,這些現象的重復發生并不會使人覺得奇怪。2007-08年糧食價格飛漲,當時,莫桑比克和其他30多個窮國遭受了高糧價引致的騷亂,俄羅斯限制出口商出口谷物。與過去下跌了數十年的糧食真實價格不同的是,世界范圍內的食物需求格局發生了變化,糧食低價時代就此結束了。
今年夏天,世界小麥價格再一次飛漲。糧食價格暴動已經動搖了莫桑比克政權。俄羅斯政府三年內第二次禁止小麥出口。難道世界又在面臨著新一輪的糧食價格變動嗎?
不見得,這不是第二次糧食危機。2007-08年糧食價格全面上漲了數月;今夏糧食價格的上漲僅限于某些商品(主要是小麥);而且平均糧食價格與年初相比只有些許上漲。2007-08年的糧食儲備達到了過去三十年來的最低點,不過目前的糧食儲備已經恢復到了正常水平。當前莫桑比克的動亂與糧食價格上漲的關系不大。與07-08年不同,今夏在供求平衡上沒有重大變動。2010年世界小麥產量是歷史上第三高的。本來今年夏天糧食市場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大事,但是為何還會有供應沖擊呢?
問題就在這兒。只占世界小麥產量8%的國家小麥減產卻導致了貿易禁令和驚慌搶購。進口國應該怎么辦?對于一些國家來說,答案顯而易見:不要相信市場;自給自足;糧食安全始于國內。
這是令人非常沮喪的看法。自給自足效率低下,與大市場相比,小市場更不穩定。目前科學家的猜測是,氣候變化可能使得俄羅斯經歷更多次熱浪等極端氣候。這些會影響糧食收成并且使價格更加不穩定。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生產模式;一些本來就貧瘠的土地會變得不適合種植了;現在貧瘠的土地會變得適合種植了;一些國家會進口更多,其他國家則出口更多。在生產模式可能被重塑時采用自給自足模式是一種使鄰居挨餓的政策。
讓國家適應這些供應中斷和干擾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市場變得更大且更有彈性。不過,世界糧食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小而且更容易被干擾,扭轉這種趨勢是符合每個國家利益的,做法有三:
第一,美國,歐洲和日本應該減少農業保護主義。減少農業保護主義就意味著有更多的糧食發生交易。這個論點之前已經有人爭論過(而且取得了一些效果:采取了改革,盡管改革并不徹底)。氣候變化和扭曲的市場使這個論點更加令人信服了。
第二,糧食貿易需要一些保障來應對出口禁令。這聽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業一直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絆腳石。但是既然北美自由貿協定允許對出口限制進行處罰,世貿組織也應該這樣做。進口國也有合法權益。
第三,全世界都將從全球糧食儲備系統中受益。這將使進口國相信糧食價格飛漲時也一直會有糧食可買,而且能夠減少驚慌搶購以及退到糧食自給自足狀態的可能性。二戰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建議,現在來看仍然是個好建議。盡管有些實際的困難,例如由誰來控制儲備糧的出售?什么時候能購買儲備糧?但這些困難并不是不能解決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就可以運作類似的系統。
農民,環保主義者和政府常常會對糧食市場持懷疑態度,這是目光短淺的。全球有十億人正在挨餓而且喂飽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困難。更多的糧食需要更多的投資,但是投資者離不開全球市場。要解決整個人類的溫飽問題,這樣的市場是不可缺的。{page_break}
Field events
麥田大事記——談糧價
英國《經濟學人》,2010年9月11-17日
除價格過高之外,小麥價格不穩定也同樣會造成恐慌
金色的麥浪沙沙作響,豐收在望。對農民來說,沒有比這些更讓人喜悅的事情了。但是,北半球的豐收之喜卻伴隨著全球小麥市場的混亂。
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受到火災和干旱的共同影響,俄羅斯全國三分之一的農作物遭到破壞,政府禁止小麥出口。最初暫時性的禁令被延期至明年的收獲季。這些消息導致小麥價格飛漲:與6月4.26美元一蒲式耳的低點相比,小麥價格增長了兩倍,此舉引發了全球糧食恐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召開特殊會議討論不斷上漲的價格問題。報紙頭條暗示著全球正面臨與2007-08年情況相似的糧食危機。糧食價格的上漲可能使得莫桑比克近日的暴動雪上加霜。
許多貧困國家擔心糧價上漲會引發起比2007-08年更大的危機。在上一次的危機中,埃及、海地、科特迪瓦、烏茲別克斯坦和玻利維亞在內的許多國家發生了抗議和游行。世界上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埃及,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約旦在現貨交易市場大量購入小麥,以應對俄羅斯的禁令。盡管小麥期貨市場不公開購買者身份,但這些國家有可能購買小麥期貨,尋求穩定供應。
這些恐慌行為放大了俄羅斯出口禁令的影響。短期的恐慌本應迅速消退。相比之下,兩年前的危機歸因于更嚴重的結構性調整。在發展中國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肉類為主食的需求加大,谷物需求隨之增長(一公斤豬肉需2公斤糧食,一公斤牛肉則需更多)。這會導致長時間內谷物或其他糧食價格的提高。不過今年糧價突然上升,小麥價格尤甚。盡管如此,現在的價格仍比歷史高點低40%,較之一月稍高些。
如果進一步探究,則發現其他方面的情況比較樂觀。供應是充足的。FAO估計,今年小麥產量將達6.46億公噸,盡管較去年大豐收時期低了5%,但仍處歷史第三高位。美國和加拿大的收成不錯,澳大利亞成功處理了蝗蟲災害威脅,亦會有不錯的收成。去年,特大的豐收后充實了糧食庫存。今年初的糧食儲備創下了七年以來的新高。到2011年,儲量會降至約1.81億公噸。這一數字已大大高于糧食危機最嚴重時的1.44億公噸。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Maximo
Torero認為即使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實行出口禁令(這兩國都在考慮中,一方面迫于俄羅斯的壓力),供應量依然充足。今年的高糧價會促使農民們明年種植更多的小麥。英國劍橋郡的一位農民Oliver
Walston認為,糧價的恐慌讓他感到“困難,興奮和失望”。他后悔自己在小麥價格走低的時候把一部分收成以遠期合同的形式賣了出去。而那些沒有把庫存銷出去的農民這回可就有的賺了。
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促使小麥價格下降。比如農民用較便宜的飼料代替了小麥來喂養牲畜;石油價格走低,使得運輸成本和對生物燃料的需求下降。
必須承認的是,過去數十年穩定糧價的努力受到挫折。發展中國家對與日俱增的糧食需求給市場帶來了壓力。導致市場對一些現象的反應更為明顯,如這次的俄羅斯出口禁令。過去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并不算是重要的小麥出口國,隨著這些國家耕作條件的改良,目前供應世界近30%的小麥。北半球的其他國家則縮減了糧食的種植,FAO的官員Abdolreza
Abbassian稱黑海附近的氣候條件多變,這些地區先天不適宜谷物的生長。
如果市場波動加劇,農民在來年該種什么的問題上會舉棋不定。氣候異常,可能到來的干旱和洪水也會增加不確定性。全球第八大小麥生產國巴基斯坦近期遭受洪災,雖然洪水在發生在今年的豐收季節之后,但依然會殃及來年農作物的收成。
為應對上一次的糧食危機,阿根廷,印度和俄羅斯等幾大國紛紛頒布出口禁令。這些行動導致供應問題愈發嚴峻。今年,價格低,庫存大,供應不會出現問題。但如果其他糧食出口國也效仿俄羅斯,那么進口國會不惜一切代價購入更多的小麥,進一步推高價格。
農田耕作需趁早。那些有睡前閱讀習慣的農民們,會發現經濟著作中有關博弈論的部分與種子目錄同樣有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