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要有“三大注意”
銀行理財要有“三大注意”
“我行推出儲戶專署理財:15天5萬3.8%、50萬4%,100萬4.2%;50萬起,343天5.6%,455天6.2%,額度有限,欲購從速……”一段時間以來,這些理財廣告似乎無處不在,充斥著人們的手機、占據了各大媒體的版面……
兔年央行首次調息后,省城各大銀行金融機構也頻頻發力,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一款又一款不同額度、時限的理財產品。相比以往,這些理財產品的理財時間更加靈活,到期利息也更加誘人。
面對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萬無一失,安全性比較高。而事實并非如此。3月9日,省消費者協會和省銀行業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選擇信任的投資主體。
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時要選擇自己信任的銀行,清楚購買產品的特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性購買。有些民間金融理財機構宣稱年化收益率高達10%-30%甚至更高,以高收益來吸引消費者。面對這些誘惑,消費者要多調查、多了解、多核實,評估其承諾兌現能力及其可行性,最終選擇專業、正規的理財機構。
第二,購買適當的理財產品。
投資者要根據自己資金的規模、用途、期限等實際情況,選擇相應合適的投資產品。據了解,銀行的理財產品,周期有長有短,收益有高有低,風險有大有小,額度有多有少。大多數理財產品不能提前支取或者是提前支取損失較大。因此,消費者認購理財產品時,必須考慮自己資金的用途及時間。
第三,明確真實的預期收益。
通常消費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見到最多的名詞恐怕是年化收益率。而年化收益率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一種理論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需理智,切莫被“年化收益率”所誤導。
3·15即將到來,如果消費者發現有銀行夸大誤導宣傳理財產品,要及時向銀行業監管部門、銀行業協會反應,并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等進行投訴。有關部門將組織對虛假宣傳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單位進行曝光和查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