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游”行情強化創業板反彈技術色彩
本周三,創業板結束了前一日的“絕地反彈一日游”,重回跌勢,單日下跌3.28%。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從當前的宏觀經濟背景還是從創業板估值水平來看,創業板下行的空間并非沒有。本周二創業板盤中的大幅反彈或更多源于技術上的超跌反彈,并不能改變創業板指數整體趨弱的形勢。
泡沫依舊在 尋底不停休
昨日,創業板指數沒有延續周二的強勢反彈,再次放量大跌,跌幅高達3.28%,報收842.35點,幾乎全數回吐前一交易日的反彈幅度。單從指數的角度來看,昨日創業板的大跌幾乎將周二“絕地反彈”的成果全部消化。
事實上,雖然周二創業板指數在創下歷史新低828.50點后上演大逆轉的好戲,并使得部分投資者對創業板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覺,但周二創業板指數的反彈,根本原因還在于其超跌之后的技術性反彈與創業板ETF獲批的催化劑效應,更多是一種充滿投機意味的博弈,而不是基于合理估值水平的價值投資理念。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當前整個創業板市盈率(TTM整體法,剔除負值)為45.72倍,市凈率(整體法)為3.59倍。雖然當前創業板市盈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但誕生于09年10月的創業板歷史本就不長,加之其誕生之初就伴隨著豐富的“泡沫”,因此,處于“歷史較低估值水平”本身就不具備真正的參考意義,其充其量無非是為下一次投機提供良好的借口而已。據統計,2008年至2010年,創業板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38.4%,如果按照衡量成長股估值更為貼切的PEG指標來計算,我們假設合理的價值中樞為PEG=1,那么創業板整體市盈率應為38.4倍;換言之,即使不考慮當前市場信心脆弱、宏觀經濟預期不佳的背景,創業板指數理應還有15%左右的下跌空間。
信達證券策略分析師陳嘉禾提到,若從市凈率(PB)的角度看,當前創業板整體市凈率為3.59倍,但若排除創業板上市公司巨量的超募資金,創業板實質上的市凈率可能高達8-10倍。因此,創業板此時言底恐為時過早。
有趣的是,從今年創業板指數K線圖的走勢來看,自3月15日開始,創業板指數便開始有條不紊地“下樓”,3月28日邁下第一級階梯,4月25日邁下第二級階梯,5月23日至昨日,創業板“貌似”正在邁下第三級階梯,這期間創業板跌幅高達23.94%。從累計跌幅來看,創業板看起來確實“充分”釋放了風險。問題在于,當我們把泡沫吹得過大時,我們又如何能知道當泡沫破了后,其價值究竟有多大?至少目前來看,“估值水平處于歷史低位”可以作為支持滬深300指數跌幅有限的有力論據,但絕不能成為創業板泡沫已盡的合理解釋。
創業板“大浪淘沙”還將繼續
創業板建立的初衷本來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設立創業板也被視為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但在實踐過程中,創業板卻凸顯出越來越多投資者所不希望見到的現象。創業板新股發行的“三高”現象、巨額超募資金“躺”在銀行“睡大覺”、高管集體辭職套現、高管“股神”層出不窮等等。
此外,在創業板發行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之時,卻有另一批“耳熟能詳”的優秀公司選擇在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即使其發行市盈率無法享受到在國內的超高溢價,但這批富有創造性、面向大眾的“互聯網”公司仍然選擇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上市,此舉也使得大部分國內投資者失去了投資更加優秀的企業的機會。
毋庸置疑,納斯達克的確擁有更加成熟的規章制度、更加理性的投資者以及對互聯網公司天然的吸引力,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創業板發行中某些硬性標準對此類型公司形成了難以逾越的高門檻。陳嘉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目前我國創業板發行管理制度采取的是審核制,盡管在資本市場初期,此舉對廣大投資者更為負責,但是由于其對上市公司業績有較為硬性的漸進式業績增幅規定,審核標準較為單一,因此使得許多類似互聯網公司這樣的業績不穩定但具有高成長性的公司無法參與其中。同時,一些希望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可以借由會計手段增厚公司上市前的業績,但其后果往往是上市之后公司成長性低于預期,這也是創業板泡沫來源之一。
綜合而言,創業板如今的熊途正是在為發行制度欠缺合理性、資金過度投機炒作等問題“還債”,只有當創業板洗盡鉛華之后,真正具有價值的公司才會浮出水面。可以預見的是,創業板的去泡沫過程必將是反復的,在經過市場的自然淘汰之后,最后的成功者必然是足夠成熟且持有堅定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