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地、觸網、玩副業:零售業三條出路突圍
多元化組合拓寬利潤源頭,從源頭上控制成本,在細節中提高效益,進行一場精彩的突圍自救。
一方面,人力、租金等營運成本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消費萎縮”的宏觀形勢猶如猛虎攔路。日前,一份調查數據顯示,高通脹抑制了消費需求的增長,截至7月中旬,多家零售上市公司預告了2011年中期業績銷售增速有所回落,今年下半年零售業利潤壓力加劇,再加上網購的興起對傳統的百貨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未來形勢或更嚴峻。
不過,也有零售業資深人士樂觀認為,在經歷過金融危機的嚴冬后,零售業早就具備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魄力。而記者了解到,一些零售企業態要么采取“零售+地產”兩條腿走路,采取多元化組合拓寬利潤源頭,從源頭上控制成本,在細節中提高效益,進行一場精彩的突圍自救。
租金漲 需求抑
零售業兩頭重壓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當前乃至未來2~3年,零售業還將迎來門店物業租賃大批到期,續租成本上漲甚至超過100%。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2010年中國連鎖百強”調查顯示,去年百強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經營成本的提高,包括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其中,連鎖企業續約房租成本平均上漲約30%,人工成本平均上漲15%。
近期,因租金談不攏而忍痛關店的消息絡繹不絕。今年4月,吉之島不能忍受漲租而揮淚撤出廣州中華廣場;同樣因為“租約到期”的問題,地處廣州中旅商業城的百佳超市也傳出今年內將全面撤場;而最悲壯的要數成都太平洋春熙百貨,盡管情愿出讓50%的利潤再續簽租約,但扎根春熙商圈7余年的太平洋春熙新館最終還是因為物業問題談不攏而慘淡離場。
“一般商場平均3~4年就會進行一次升級改造,但目前越簽越短的租賃年限,意味著只有確保能續租,企業才敢重裝門店。”楚睿商業咨詢CEO黃文杰表示,相比10年前50元/平方米/月的租金,如今已飆漲至200元~350元/平方米/月,這近7倍的租金漲幅實在讓商家難以為繼。據悉,有些零售企業甚至成立了專門的部門,提前兩三年就做起了業主的工作,或爭取全盤收購物業,或采取配股合作、利潤分成等深度合作方式,想方設法讓門店能夠安穩過度。
而另一方面,持續高漲的CPI對于眾多零售企業來說,這更像是一組“危情報告”。7月15日,商務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33億元,同比增長16.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4和3.7個百分點;另外,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4%,CPI漲幅創出三年來新高。
“溫和通脹一直被視為有利于零售行業,事實上,通脹是一把雙刃劍,盡管通脹將促使商品單價提升,但持續的高通脹卻壓抑需求的增長。”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表示,5月,受中高檔消費品需求放緩的影響,大型流通企業銷售增速有所回落,這也是今年以來重點零售企業零售額增幅首次環比下降。她指出,這或許側面反映出零售類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增速低于預期。 {page_break}
出路1:“零售+地產”兩條腿走路
放棄一家經營多年的老店,對品牌的負面影響毋庸置疑;但面對漲得離譜的租金,如果硬扛,也會讓企業不堪重負。堅守還是撤退?據記者了解,目前多數有資金實力的零售商大多選擇了第三種模式——自購物業,采取“零售+地產”的擴張模式。公開資料顯示,如果企業自有物業,運營成本會比租賃物業低30%~40%。
采用“承租+自建”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已成為目前諸多零售企業的共識。實際上,零售商的這股拿地浪潮可追溯至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眾多國內外零售企業紛紛選擇在中國自建物業、涉足商業地產項目,期望能夠獲得更加穩定的收入。隨著經濟的全面回暖,水漲船高的租金壓力使得零售商的這股拿地熱情不降反升。
據悉,TESCO樂購去年在中國就成立了專門的地產公司,獨立設計、開發、招商和運營樂都匯購物中心,目前在國內首家自有物業的購物中心已在福建開業。而一貫在地產業務方面保持低調的沃爾瑪亦開始買地,明確進軍中國商業地產。據悉,從今年3月起,沃爾瑪公開招聘地產經理,意圖在全國拓展新店開發計劃。另外,華潤蘇果也計劃今年拿出10億元,作為物業購置資金。
“我們主要是考慮到租金的不可確定性風險,才增加自有物業比例,目的是為保持效益的持續性。”王府井百貨副總裁杜寶祥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提高自有物業持有比例將達50%。據悉,今年5月,王府井已斥資逾2億元購買長沙王府井商業廣場,這是繼去年12月收購成都王府井后,在半年內第二次出手購入外埠物業。杜寶祥指出,零售企業進軍商業地產,主要是利潤驅動,投資地產的回報肯定要高于零售業。當然也有“被迫”的因素,現在租金上漲和店鋪資源的爭奪非常激烈,所以一些零售企業只得伺機尋找開發商業地產的機會。
有專家稱,連鎖企業在2011年可能將面臨近50%的成本上漲。如何消化如此之高的上漲成本,僅僅靠傳統零售的單條腿走路顯然很難支撐。據了解,除了全球三大零售巨頭在中國涉足商業地產項目外,廣百股份、王府井、新光百貨、上海百聯、武商集團等國內零售企業,也紛紛計劃在今年加大開發自建物業,不約而同地用零售+地產“兩條腿走路”的模式,開始對國內市場進行新一輪的布局。{page_break}
出路2:多元業態組合拓展利潤源頭
在激烈的競爭下,一些零售企業開始嘗試多業態經營,“跨行”經營現象越來越多。除了進軍商業地產、增加自有品牌、擴大物流建設、開拓電子商務外,增加業態內容也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近日,人人樂超市在深圳、西安推出“美樂電器”品牌,低調進軍家電連鎖市場,意圖在商超規模難以擴張的形勢下,殺出一條血路。人人樂超市市場部經理劉佳俊表示,“超市+百貨+家電+家居”是人人樂目前打造的商業模式。
而華潤萬家則將藥妝店、太平洋咖啡、OLE超市、華潤堂、酒窖等6~7個業態捆綁在一起,將于本月底一起進入廣州太古匯,“多業態協同發展,在租賃談判時也更有籌碼。”華潤萬家公共事務總監劉岫軍表示,零售的多元化可以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而百佳超市在原有大賣場、超級市場的基礎上,又將旗下CITY、TASTE兩種業態開進廣州。至此,百佳在香港的8種業態中6種業態已進入內地。而廣百百貨隨著第二家代表年輕、潮流的GBF百貨在北京路復建商場開業,以及廣百獨立打造的廣百超市、廣百電器也“驚艷”亮相,這意味著,繼廣百百貨、新大新、新一城購物中心后,廣百百貨已有6種業態拓展。
“零售業做到一定程度,其價值就是價值鏈的細分。”黎雪榮認為,越發達的市場就越容易細分,而多元化意味著可抓住更多的市場機會,獲得利潤也可以互補,對物業商圈的選擇更加靈活。
出路3:紛紛進軍網上商店絕地反擊
如果說,幾年前在網購浪潮拍來的時候,傳統百貨“觸網”是一次主動的積極嘗試。那么,如今主流百貨再一次集體關注網購業務,就更像是一次被動的絕地反擊。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數據顯示,2010年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5131億元,同比增長97.3%,未來10年這一比例有望飆升至30%。在整個零售行業中,網絡零售一直保持著遠高于實體零售的增長幅度,傳統百貨品牌的領地受蠶食趨勢明顯。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國內百貨店普遍采取聯營扣點的模式經營,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導致百貨企業的經營利潤被進一步壓縮,這一點從上市零售企業最近陸續公布的2011年度中期業績報告就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網購業務似乎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實體業務的補充,而成為傳統百貨品牌可以挖掘的新的利潤增長點。”廣百股份副總經理、首席運營官亢小燕表示,廣百前期投資達3000多萬元成立的獨立電子商務公司,已于4月底開始運營,將成立一套獨立于實體店的運營架構,包括市場調研、銷售、客服、網站推廣與運營、產品開發、倉儲、包裝、物流、發貨、財務監控等環節??盒⊙鄰娬{,傳統零售商要有“互聯網基因”,而不是簡單照搬傳統實體店的組織結構。
而記者了解到,廣州友誼的網上商店——“友誼網樂購”也已在7月16日正式上線,該網店率先導入3D全景現場模擬網絡技術系統,真實還原友誼環市東店全貌,顧客可用鼠標點擊試穿、隨心搭配。廣州友誼集團副總經理江國源表示,百貨開網店最好是依托自身的優勢——即實體店整合供應商資源,保證商品貨真價實,如有疑問顧客還可到店內驗證。記者瀏覽了解到,此次友誼整合實體店200多個品牌專柜近1萬種商品,包括男女服飾、工藝精品、手表、化妝品、箱包、日用家品、食品、廚衛器具、家電等品類。據悉,友誼網店不僅有預訂、選購、支付、售后送貨的一條龍服務,一些品牌還有專門的“一對一”在線客服通過語音、視頻直接提供咨詢,并在業內率先使用移動POS機上門收款或刷積分卡。
據悉,目前王府井百貨、銀泰百貨、廣百、廣州友誼、西單商場、中友百貨等知名商企均已開通了網上商城。而在電商的改革中,銀泰百貨先走一步,率先成立獨立實體店的電子商務公司。不到3個月,日訂單量突破萬單,日銷售額超過400萬元。這種改制成功,也讓粵百貨看到了改革的曙光。有業內人士感嘆,10年前,連鎖擴張帶來了零售業的變革和洗禮,如今,與購物網站的客戶爭奪戰則成為零售業的二次革命。
記者手記
勞效坪效應是零售業努力方向
長期以來,銷售、毛利、費用是考核零售企業績效的三大重點指標,但在運營成本日趨上漲的壓力下,零售業專家指出,應關注另外兩項重要的考評,即“勞效”和“坪效”。
事實上,一家零售企業是否有競爭力、管理水平是否較高,不能僅以銷售額做考察依據。銷售額的大小,只能反映其市場占有率,不能反映其市場競爭力。如何有效提升人均勞效、如何用最合理的經營面積獲取最大的經營成果,是現階段眾多零售企業最應該努力的方向。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零售企業一般都不太重視勞效和坪效這兩項考核指標。所謂人均勞效,就是一個零售企業每人每年產生的銷售額;所謂坪效,就是零售企業在其所有的單位經營面積上產生的銷售額。來自德勤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近兩年,零售企業的年人均勞效為36萬~48萬元/年,年經營面積平均米效為1.8萬~2.2萬元/米/年。
受國內、國外大的經濟環境影響,特別是目前的高通貨膨脹的影響,零售企業普遍面臨房屋租期縮短、租金水平不斷上調的壓力。同時,由于招工難度、人工成本不斷增長,也大大壓縮了零售企業的利潤空間。有數據顯示,目前人工和租金費用的上漲,已吞噬零售企業1%~2%的收益。換言之,人力成本上漲,應通過提高人均勞效來進行彌補;而店面租金的提升,則要通過經營能力的提升來提高平均坪效,否則零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這應該是眾多零售商的共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