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解析互聯網背景下電商發展新格局
中國有接近6億的網民,是全世界網民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們電商發展最重要的土壤,也是我們最大的幸運。加上中國整體經濟仍然長期向好,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中國第一電商大國的地位應不會動搖。
當然,網購市場規模爆炸式的成長,也得益于整個行業的不斷創新。包括京東、阿里在內的眾多電商企業,在過去十年中,始終致力于為中國網購用戶提供全世界最好的網購服務。如京東于2010年首創的“211”限時達服務(上午11點前下單當日送達,晚上11點前下單次日15點送達),已經成為全球電商行業的配送服務標桿,極大地釋放了在線購買力。阿里在線支付方面的創新,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格局已定,移動未定
2013年,對于京東來說也同樣意義深遠。公司不僅順利換標,注冊用戶也突破一個億大關,交易額將首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在成立十周年之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在體量越來越龐大的情況下,京東仍然保持了兩倍于行業整體的增長速度。在這一年,我們也完成了企業價值觀的重新梳理,人才梯隊的打造和管理體系的完善,為京東第二個十年的揚帆遠航做好準備,也注入了新的動力。
隨著中國在電商市場完成對美國的超越,早期的超高速增長階段也將落下帷幕,競爭格局亦在悄然發生變化。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在中國B2C市場,前五名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75%;而在自營式B2C市場,京東一家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43.9%(2013年第二季度艾瑞數據),超過了第二名到第九名的總和。對于后來者而言,經營環境更加困難,甚至面臨邊緣化、徹底出局的危險。因為隨著銷售規模和訂單量的增加,領先者單均營銷費用、物流費用等都在不斷下降,系統、產品、價格以及服務方面的優勢則進一步得到優化,規模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出來。在現有的格局下,打造一個全新電商平臺的時間窗口,基本上已經關閉。
除了市場份額之外,我們其實還能看到競爭正逐步深入到整個供應鏈乃至生態。多數電商僅覆蓋了供應鏈體系中的某幾個環節。如何與品牌商、制造商、經銷商之間協作,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效率,將決定著企業持久的價格競爭力。因此,2013年,各主要電商都在平臺建設上發力。2013年 ,京東召開了首屆開放平臺合作伙伴大會,并明確了自營和開放平臺并重的整體戰略。以龐大的自建物流體系為支撐,京東正在雙管齊下,幫助整個電商行業打通供應鏈的瓶頸,建立一個開放競爭的新生態。
如果說整個行業還存在變數的話,最大的可能來自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移動網購快速滲透到消費者的生活中,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勢頭。2013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網購市場同比增長超過200%,在總體網購交易額中占到了8.6%,同比提高了4.2個百分點。以京東為例,目前來自移動端的訂單量已經占到整體訂單量的一成,而且正以遠高于整體的速度快速成長。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對于電商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但僅僅移動端本身并不足以單獨構成一個新興互聯網入口。如果沒有后臺強有力的支持,移動互聯網就很難將流量轉化為真正的商業價值。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才剛剛開始,還遠未到分出勝負的時候,各方參與者都還有機會在競爭中勝出。
決勝用戶綜合體驗
回顧2013年,甚至時間再往前推,我們可以看到,電商的興起和發展有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因素,但更為根本的是,整個行業始終致力于改變和提升用戶的消費體驗。電商企業的起與落,都與用戶體驗有著密切的關系:用戶體驗提高了,公司的發展就步入快速上升通道;用戶體驗下降了,公司發展就會遇到瓶頸。
很多人有個誤區,那就是把低價當成了電商消費體驗的全部。實際上,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只有不到一半(48%)的網民,是因為價格低才選擇在線購物的;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下降。相比而言,產品和服務,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重視的因素。
有人認為電商是一種“輕平臺”,重營銷、技術、社交、支付等環節;而對倉儲物流這種需要長時間、大資金投入的“重資產”環節,一般以外包的形式處理。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京東自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近1300多個區縣的自有送貨體系。而多數電商在物流建設上選擇了知難而退。
然而,隨著電商競爭從單純的規模、低價時代,逐步進入用戶綜合體驗時代,“重平臺”越來越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以倉儲物流為例,主要會從速度、友好度和靈活度三個方面影響客戶體驗。在倉儲物流方面進行投入,不僅保證了貨物送達的時間效率,而且可以很大程度減少物流損、提供上門取貨等多種特色服務、提高售后服務水平,在全流程上獲得客戶綜合體驗的提高。自有倉儲物流體系,確保了與交易流程的上下游緊密銜接,有效地提高了執行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重平臺”還是積累大數據的必要條件,而大數據則是整個電商平臺發揮更大效應的基礎。線下的物流數據、地址數據以及用戶特征數據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沒有自建物流就無從獲得這些數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