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談上市公司最致命的問題
在市場"去杠桿化"接近尾聲的階段,上市公司需為之前頻頻任性"更名"、取消定增方案等頭腦發熱的行為進行深刻反思,以讓一切回歸理性,防止市場重大風險又一次上演。在最近一年半的時間內,A股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式的行情。其中,以上證指數為例,其從2000點飆升至今年6月最高的5178點,而后又以驚人的速度回落至今年8月底的2850點。面對大起大落的市場行情,不少投資者也感慨"受不了"!
隨著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股價的大幅下挫,不少股票的價格已經遠低于當時的定增水平。更有甚者,還出現了30%以上的折價率。由此一來,也讓部分上市公司的相關利益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對此,在股價持續下跌的過程中,上市公司為了確保公司大股東的股權地位,也不得不采取縮減募資計劃等行動。更有部分上市公司,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直接把原來的募資計劃取消了,而前期上市公司瘋狂的定增行為,也因股市的非理性下跌,而逐步回歸了理性。
在指數大起大落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在市場處于牛熊轉換的過程中,上市公司也在不同階段中上演了多部"大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上市公司"更名潮"以及上市公司定增方案的頻繁變臉現象。以前者為例,在牛市行情持續火爆的過程中,不少上市公司也開始打起了任性更名的主意。然而,縱觀那些頻繁更名的上市公司,卻基本離不開這幾點原因。其一,借助股票更名改變原來的公司形象。其二,借助股票更名提升股票的綜合影響力。其三,借助更名貼近市場熱點,以此達到吸引資金關注、做大市值的目標。再以后者為例,經歷前期市場非理性下跌行情之后,上市公司又掀起了另一場"大戲",即頻繁修改定增方案,更有甚者還直接取消了原來制定的定增方案。
事實上,在牛市行情之下,上市公司以及各路資金也看準了這一契機,并借助定增募資計劃來實現相關的募資目的。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的募資行動,也可以讓上市公司以及相關利益者獲得了"額外"的收益。
根據數據統計,在今年前兩個季度中,A股市場累計發布了200多起的定增計劃,合計涉及交易總額高達5000億元。按此計算,實則也超過了當期的IPO融資規模。然而,對于變化無常的A股市場而言,今年6至8月份的非理性下跌走勢,卻讓不少前期實施定增計劃的上市公司處在了進退兩難的格局。
但是,這一系列的事件,實則也暴露出上市公司一些致命性的問題。在這一輪大起大落的行情中,上市公司缺乏契約精神當屬期間最真實的寫照。顯然,無論是更名潮的出現,還是定增方案的頻繁變臉,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缺乏契約精神的一面。與此同時,在現行的市場監管體系之下,監管層也沒有對缺乏契約精神的上市公司給予一定的懲罰。
再者,通過這一輪股災風波,也暴露出中國上市公司的高度投機性。具體而言,在牛市行情下,上市公司會借助各類高杠桿工具抑或是各種政策工具來滿足自身杠桿率膨脹的需求,但期間卻沒有做好充分的風控準備。由此一來,當市場行情出現突發性拐點時,往往會讓上市公司措手不及、大亂陣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