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牛市可能還得等一等 要耐得住寂寞
眾所周知,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是中國面臨的大挑戰,這有賴于資源的重新配置,然而傳統的以銀行為主的配置方式,已逐漸體現不適應性,資本市場作為更高效更快捷更市場化的配置方式,其意義也就突顯出來。
只有通過股市融資,才能達到十三五規劃關于“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的目標,也才能通過并購重組,讓那些吞沒巨額信貸資源的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同時讓那些有競爭力、有創新活力的企業,主要通過股權融資(包括IPO和再融資),做優、做強、做大。一句話,融資功能完備的股市,肩負著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任。
只有通過股市融資,才能達到十三五規劃關于“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目標。也才能通過并購重組,讓那些吞沒巨額信貸資源的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上周末,證監會緊急宣布“無需預繳款、年內重啟IPO”后,大部分機構預判第二波牛市來臨,而且很多分析師都推薦銀行股、藍籌股,因為藍籌股價低,下跌空間小,又可以作為搖新股的“市值”。但本周的市場表現卻不如人意,尤其是大盤藍籌股,上證50指數就從2493點跌至2447點,跌去近2%;滬深300指數也從3793點跌至3756點,跌去1%。要知道散戶打新應該享受機構同等的權利,中簽后才繳款,對此市場不知呼吁了多久,這次管理層終于松口讓步了,這是多大的利好啊!可利好卻是如此的有氣無力,這是為什么?
開始筆者也不理解。直至本周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開會,讀到習大大關于股市的四句話--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才有所領悟。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這次會議主要有兩個議題:即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關于“結構性改革”,會議是這樣表述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提法意味著決策層思維的一個重大變化,即我們的改革重點已由“需求端”轉向“供給端”。
需求側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刺激,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需求。事實已經證明,金融危機以來,我們動用了“4萬億”這樣的強刺激,發行了大量的貨幣,目前貨幣總量已經超過GDP的2倍,拉動內需的口號叫得震天響,效果并不明顯;至于外需,歐美國家經濟疲軟,更不是靠任何一國的政策可以刺激出來的。而供給側的改革主要不是刺激,而是化解,當前重點是三個化解:化解過剩產能,化解房地產庫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四句話中,“融資功能完備”被放到了首位,而且明確提出要“加快”(會議提到“加快”的共兩處,一是“加快形成……股票市場”,二是“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這兩個“加快”,當是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融資包括首發(IPO)和再融資,也包括股票和債券,從四句話的上下文即“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分析,重點是股市(不是過去一再并提的股市債市),是滬深股市(也不是過去一再強調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由此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在暫停IPO四個月后,股指尚未走到4500點(這是國家隊承諾不減持的點位),上周末要緊急重啟IPO,我們也才能理解,為什么會出臺“打新無需預繳款”,如果重啟IPO又要凍結幾萬億資金,勢必引來股市的劇烈動蕩,6月巨震已經讓最高層痛定思痛,這是無論如何不允許重現的。
問題是,這股票要能發得出去,股市就要走強,股民就得有錢賺。前提有二:一是資金面要寬松,二是企業要有盈利。可是,最新出爐的10月數據顯示:外需負增長,工業、投資、消費低迷,信貸乏力,房地產庫存增加,在沒有出現新的亮點或新的刺激政策之前,第二波牛市可能還得等一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