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股災的反思:市場參與主體已經微妙改變
年初以來下跌,上證綜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最大跌幅分別達到了19.9%、25.2%、28.6%,大股東解禁減持、人民幣貶值沖擊、熔斷機制成為市場暴跌的三大元兇。當然暴跌之外,更值得反思的是,從615到818,再到16年初,短短半年時間A股就經歷了三次暴風驟雨式的股災,背后深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我們看來,這與市場參與主體的變化息息相關,絕對收益投資者占比大幅提高,市場一旦出現回撤,止損賣盤導致跌幅迅速擴大。
變化一:私募基金加速崛起。14年牛市啟動前,私募基金尚為二級市場配角,14年9月,私募基金(證券類,數據源自基金業協會備案登記,未包含全市場的私募規模)管理規模約4400億,與為公募基金(股票+混合型)規模比為3:10。但隨著14年牛市的發酵、15年牛市的瘋狂,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筍般涌出。15年4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首次超過1萬億,達到公募基金(股票+混合型)規模的39%。而在811股災后,雖然公募基金份額銳減,但私募基金卻相對平穩,15年9月以來,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穩定在1.7萬億左右,與公募基金(股票+混合型)規模比達到7:10。但從私募基金的資金性質看,基本都是以追求絕對收益為主,因此,一旦市場出現風吹草動,出于對凈值的保護,這部分資金往往會率先離場。
變化二:公募基金專戶規模增加,倉位更趨靈活性。對于公募而言,傳統以相對收益為主導的模式同樣也在變化。首先是專戶規模的加速提升,13年6月專戶規模約9682億,為公募規模的38.5%,截至15年9月,專戶規模已上升至32591億,達到公募規模的48.7%,這部分資金同樣以絕對收益為考核基準,投資行為與私募基金類似。二是隨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04號)于15年8月8日開始生效,根據《管理辦法》規定,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資下限從60%提升至80%,大部分基金出于倉位和投資策略考慮,紛紛將旗下股票型基金變更為靈活配置型,對應股票倉位也從80%-100%變更為0-95%,區間明顯擴大,對應投資手法上也更加重視趨勢交易。
變化三:杠桿資金成為潛在高壓引爆點。615股災前,A股場內融資加場外融資額占流通市值高達7.2%,占自由流通市值15%左右,遠高于成熟市場。雖然不斷去杠桿后,杠桿比例有所回落,當前場內融資余額約10239億,場外融資預計2000億以上,融資占流通市值仍有3.5%,占自由流通市值占比7.0%,而海外平均水平僅2%上下,此外,帶杠桿的股票型分級基金規模1860億。這些杠桿資金一旦在市場下跌時,都成為放大器。
減持新規與熔斷暫停,維穩市場信心。年初市場下跌的一大誘因就是對大股東解禁減持的擔憂,但隨后1月7日證監會率先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明確提出“大股東(持股5%以上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隨后1月9日上交所和深交所紛紛發布“關于落實《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相關事項的通知”,對通過大宗交易進行減持的漏洞進行彌補,1月13日滬深交易所更是深夜發聲,表示將嚴控大股東減持行為,并采取專項措施加大監管力度。而且年初至今,兩市已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先后做出不減持承諾,進一步穩定減持預期。此外1月8日熔斷機制的暫停也有助于市場回歸常態交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