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內部體制僵化是關鍵問題
自余額寶橫空出世之后,各類“寶寶”產品、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業態快速崛起,面對存款、理財、貸款等業務的沖擊,各家銀行紛紛反擊,探索互聯網金融轉型道路。近日工商銀行對e靈通理財產品進行升級,用戶在融e購平臺購物時可直接用理財余額支付。但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升級創新性不足,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轉型步伐緩慢,大多是借鑒他人成功基礎進行復制。究其原因,銀行內部體制僵化是關鍵問題。
P2P、眾籌等諸多高收益的產品不斷涌現,而互聯網金融的鼻祖“寶寶”產品的熱度逐漸降低,各款“寶寶”產品收益的趨同讓各家機構更加關注流動性。工商銀行日前將e靈通進行了升級,e靈通理財余額可直接在工行旗下電商平臺融e購網購時使用。
據了解,e靈通是工商銀行創新推出的、基于互聯網理念的凈值型現金管理產品。用戶購買e靈通理財產品后,在融e購購物時,可以不用贖回e靈通,而是直接用理財產品進行支付,且不受時間限制,隨時購買隨時支付。使用體驗如同用戶使用余額寶,在天貓、淘寶等平臺進行購物。
工商銀行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一方面為e靈通的客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加強工銀理財的互聯網屬性;另一方面,將提升融e購平臺的整體競爭力,滿足客戶需求與體驗。
融360分析師劉銀平對記者表示,探索互聯網金融的過程還是比較積極的,但融e購可用理財產品余額直接網購的模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早已存在,所以工行這一行為并非創新。而且與其他電商平臺相比,融e購并無明顯優勢,后發之力不足,只能借助工行的一些老客戶去發展,對互聯網金融的貢獻微乎其微。
事實上,此次e靈通的升級與螞蟻金服的余額寶路徑相同,都是為業務加載更多應用場景。在業內人士看來,商業銀行雖然積極探索互聯網轉型,但成效并不突出。
自余額寶橫空出世之后,各類“寶寶”產品、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業態快速崛起,對銀行理財、貸款業務形成沖擊,銀行存款面臨較大流失壓力。因此,各家銀行紛紛反擊,探索互聯網金融轉型之路。從早期的“寶寶”產品、直銷銀行,到后來的類P2P平臺等,不一而足。例如,工商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等都曾對手機銀行進行升級,在移動金融方面進行創新;招商銀行、包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則試水類P2P平臺。而動作最大的當屬工行的e-ICBC整體戰略,整合電商平臺融e購、即時通訊平臺融e聯和開放式手機銀行融e行,并設立網絡融資中心,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
不過,這些嘗試并未百試百靈。以銀行系P2P為例,包商銀行小馬bank已轉型成為有氧金融,新的平臺定位為直銷銀行,原本的小馬bank將退出歷史舞臺,而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齊商銀行的齊樂融融e、江蘇銀行的融e信等均已數月不發新標。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工行e靈通推出一年多以來,規模為100億元。而余額寶截至去年底,規模達到6207億元,仍是國內最大的公募基金產品。
劉銀平也表示,目前銀行的互聯網金融轉型還處于“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階段,創新性不大,大多是在別人成功的基礎之上去延伸和拓展。此外,銀行不如互聯網金融機構那樣大膽,步子邁得不夠大,這是由傳統金融機構的屬性決定的。
平安銀行行長邵平日前撰文表示,支持銀行過往發展的各項紅利開始逐漸消失,對銀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商業銀行內部存在多種問題,亟須解決,包括組織和體制滯后。多數銀行仍停留在以前臺關系型營銷為主導的階段,缺乏有力的客戶引導、業務規劃和支持。龐大的資產規模、員工數量和分支機構使得銀行組織效率相對低下,對經營活力存在較大的壓抑和束縛。
專家認為,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轉型出現的產品更新落后、創新性不足,其核心原因還是在于體制。易觀國際分析師馬韜指出,銀行探索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問題在于體制僵化,靈活性不足,在戰略布局、產品研發效率上相對滯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